[第81期] 生活.藝術.家 蔡爾平
蔡爾平於雲林北港出生長大, 33歲赴美研習藝術,1993年以獨創的「彩鑲瓷」微雕塑作品,獲美國白宮頒發的「全美傑出藝術家」,至今已獲數十項美國工藝獎,包括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頓、前國務卿歐布萊特、名人歐普拉都是他作品的粉絲與收藏家。
扎實基礎
身為北港名醫蔡深河博士的二子,蔡爾平從小受崇尚自然的父親教導,深深影響其創作的走向。於國立藝專美工科就讀期間受教於恩師吳毓棠老師學陶,深受恩師那種對學子的愛與陶藝教育的熱情之影響,多年來未曾熄滅。藝專畢業後,和4個同學成立了一個陶藝工作室(陶軒)繼續學習和創作。33歲時,與妻子赴美留學,先後在紐約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藝術研究所和New York Studio School主修景觀雕塑和前衛繪畫,受教於Donald Bladen和William Tucker,兩位藝術大師激發了他的創作能量和知識技能,這些專業的訓練,對其後來在藝術珠寶設計與陶藝的獨創性上有深遠的影響。
靈感充沛
許多年前,在原野的旅行中蔡爾平來到黃石公園,那裏的新生代地形有著各種各樣的地質。當站在萬仞斷壁瀑布前,裸露的岩層吸引目光,色彩斑斕,有如一幅壁畫,岩石的質樸之美,撼動了返璞歸真的蔡爾平,於是開始追求本質的美,從理念和材質上重新再出發。陶瓷是金、木、水、火、土形成的,而地質的形成和變化,也是經過相類似的過程,各種紋理質地,也都蘊含創作的可能性。某次到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埃及館,看到古帝王的首飾中也有陶瓷材料,大受鼓舞,原來陶瓷也可作爲帝王首飾材質。另外在康寧玻璃博物館(Corning Museum of Glass)看到古琉璃珠,也帶給蔡爾平重要的啓示和發展:一是經過研發,成功把Millefiori技術應用到精緻鑲嵌陶瓷;其次,是從這些質樸純真的琉璃珠,形成了作品風格,尤其是深受其色彩影響。蔡爾平的彩鑲瓷色彩斑斕,精緻獨特的表現方式,巧妙融入到他的昆蟲創意中。
自然之母
為了找到原創點,蔡爾平選擇兩條路去求經修行,一是深入園野和原始部落的旅行,另一條路是在自然史博物館,和大都會美術館裡的原始部落藝術的研習。在原野裡的花蟲鳥魚,喚醒其童年記憶,抓蚱蜢,追蜥蜴…;在印地安部落及非洲部落文化裡,他感動於那些線條簡單,造型樸拙的雕刻,也想起故鄉的原住民文物,都是具有神秘的魅力,自然生物是各種不同文化的共同題材,例如蜥蜴常是蔡爾平創作的圖騰,源自於童年鄉野的生命成長的印記,最後結論出「自然」是古今中外共同的藝術語彙。
三把土的成就
蔡爾平的作品靈感來自於大自然花草鳥獸,色彩絢爛,充滿童真之趣。他常說:「我是用三把土捏塑了人生,就是鄉土、陶土與園土。」自認憑著「三把土」成家立業、安身立命,沒土就如魚沒水,有如被拔離土地的樹,不知如何活才好。多年來他一直以這些作品當成載體來傳遞一種關懷自然的愛,想想這些生命的歸屬,也想想反樸歸真的自己。身在國外,鄉土在他心裡,陶土在他手裡,園土在他家裡,而還有一把土在他的夢裡,就是童年記憶裡的那一片淨土—純樸的人們,純淨的土地;或許,這些陶藝散記,能喚回那些我們逐漸失去的童心和自然之愛。
![[第81期] 生活.藝術.家 蔡爾平 - 第11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05/7文編圖-第81期-生活.藝術.家-蔡爾平.jpeg)
善心自來
這些自然系列的作品,他自謙不是什麼驚世精品,更不是醒世作品,而是用樸拙的陶土,樸素的心,捏塑對鄉土景物深情的感動:因為故鄉是我們永遠的家,自然是我們永遠的歸屬。蔡爾平說:「昆蟲常是我創作的主題,生命沒有卑微,只有莊嚴與華麗,我的創作不會提高人的身價與地位,反而讓人忘記富貴榮華,想想這些生物在自然界的屬性,也想想自己真正的歸屬。」「當心中有愛時,人就會真,人真就善,人善就美,生命就更美好了。」亦希望大家共同用愛來感受蔡爾平的陶藝世界。
時時創作
於創作之餘,他也醉心於園藝,在紐約長島兩畝多的家園裡用自己有限的蔡爾平資源,圓自己的庭園夢,並在幾個加蓋的溫室裡,將他的植物學理論以實物實現,創造了許多令人嘖嘖稱奇匪夷所思的園藝,幾乎都是全球獨家,儼然夢幻植物園。這座色彩繽紛的花園是由蔡爾平一手培育打造,一如他的「彩鑲瓷」作品,多彩地宣示著大自然的生命力,千變萬化的大自然帶給蔡爾平無數創作靈感。
蔡爾平
出生於台灣雲林北港,旅居紐約長島,美國Jewelry 10創辦人和彩鑲瓷原創者,也是國際知名藝術家、2019年名列美國華人博物館傑出藝術家,同年更獲頒美國MOCA傑出藝術家「世代傳承獎」(Legacy Award),這個獎的特別意義在於它意涵著家庭傳承,不僅僅是單一傑出的藝術家,而是表彰親子兩代人(蔡爾平夫婦與其女兒Sue Tsai)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