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 存乎藝心 施鎮洋
出身於木雕世家的施鎮洋,父親是名聞台灣的大木匠師施坤玉,從小在父親的薰陶下,施鎮洋接觸了無數的木雕傳統建築與藝術品,執著於學習木材雕刻,學藝過程不受廟宇雕刻的牢籠限制,更讓他擁有開闊的創作理念。
踏入木雕創作的契機
時間回到1982年的端午節前夕,鹿港舉辦第三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施鎮洋在現場表演製作城隍廟的神椅,前副總統謝東閔到場參觀,對其手藝讚嘆不已,並建議施鎮洋把作品做小一點,讓這些傳統藝術走入家庭,讓更多人欣賞。謝前副總統這一建議,成為施鎮洋生命的轉捩點,開始創作。
施鎮洋的雕刻作品相當廣泛,舉凡廟宇建築龍柱、神龕、匾額、家具等,對他來說都不是件難事,工藝與傳統建築的關係甚密,細心觀察周遭現今多數的建築作品也都是源自於他。施鎮洋先後承作大甲鎮瀾宮、鹿港施姓大宗祠、鹿港城隍廟等,木雕作品蘊含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相當細膩圓融;他巧妙地運用細膩的刀法技巧,刻畫人物、花鳥神韻。
龍的精神 不凡傳承
「從木材中找尋靈感」,施鎮洋表示,在創作歷程中絕大多數的靈感來源都是從木材中發想的,他的作品融合傳統文化菁華,更可以從傳統中品味到現代的純粹,保留大自然最原始的悸動。他表示,明清時期為藝術發展最完備的階段,更可以從先前考古資料得知,木雕藝術的技法早在先秦時期已然完備,無論陰刻、陽雕(浮雕與鏤空雕刻)或立雕之技法,都已達到極高的成就,更是許多創作藝術者學習的典範。
施鎮洋有許多精彩作品,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為台北市立動物園所做的「中華的動物-龍」這件作品。1988年,市立動物園自圓山搬遷到木柵,動物園的管理人員專程到鹿港請施鎮洋幫他們雕塑一條龍。施鎮洋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提到:「當時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義,因為動物園裡面,龍是沒有辦法養的,其實龍是想像的。」
施鎮洋在此所雕的龍,身體順著展覽室的壁面,綿延而來,一眼就可看到龍身健美的曲線與昇騰的動態。若仔細觀察龍的臉部,可發現施鎮洋細心設計了好幾束的龍鬚,讓它們不斷纏繞向上,並且交錯一起。施鎮洋將這些乍看之下根本不容易注意的細部,加以細膩處理,便是希望小朋友們看到這條龍時,能被牠的美麗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