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 當代京派內畫鼻煙壺傳承人 劉守本
在細小瓶口裡,勾勒出大千世界;在方寸間,躍動著一段段傳說故事;在水晶內壁上,勾畫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們在享受安寧沉靜時,品味古典文化的意蘊和神秘,這就是中華特有的傳統工藝―「內畫鼻煙壺」。
內畫的變遷發展
乾隆末年,內畫鼻煙壺誕生。內畫使鼻煙壺工藝達到「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勢」的藝術效果,使鼻煙壺工藝達到精美絕倫的水準,被世界稱為「不可思議、鬼斧神工」的藝術。1968年,各國收藏家成立了「國際中國鼻煙壺學會」。專家們將中國內畫藝術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派。京派最早起源於乾隆年間,湧現出不少傑出的內畫大師,如:晚清和民國初年擅長人物的馬少宣、孫星五、葉仲三父子,擅畫山水花鳥的周樂元、丁二仲、自怡子等不下十幾位。京派現代的代表人物是劉守本,保持了「葉派」的傳統技法和畫風,用竹、柳鉤筆作畫,畫風古樸、筆法剛勁清雅絢麗,著色飽滿圓潤。
民國後期,受戰爭影響,包括內畫鼻煙壺在內的許多北京工藝美術行當普遍面臨人亡藝絕的斷層狀況。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重振這些行業,鼻煙壺行業雖然得到延續,但因實用價值消退,因此被定位為「保留行業」,即只保留不發展。這是鼻煙壺這個行業的無奈,也是時代對劉守本的考驗,京派內畫的傳承重擔落到了劉守本的身上。他立志「人家沒有的,我有;都有的,我要比你好」,決心在創作中尋求內畫在文化內涵上的突破。
扎實基礎
劉守本小時候壓根不知道有一門手藝叫內畫鼻煙壺,平日喜歡畫畫的他,喜歡臨摹家中的暖瓶、街坊養的小狗等生活日常所見之物,「畫畫是一種愛好,沒想到未來會成為自己的工作,更沒想到一做就是一輩子。」16歲那年,劉守本進入北京市工藝美術廠,最初兩年,他跟隨廠裡的師傅學習景泰藍製作,後來轉為學習內畫鼻煙壺,他的師傅便是第一代鼻煙壺匠師葉仲三的後人:葉曉峰和葉菶祺。
剛開始學內畫鼻煙壺時,劉守本花了很大精力去系統學習繪畫,從臨摹《芥子園畫傳》《古今名人畫譜》到學習西法素描、國畫山水,劉守本學得都很認真。「內畫鼻煙壺首先得有繪畫功底,雖然我喜歡畫畫但沒有系統學過,所以只有更加倍地努力,才能補齊弱項。從事工藝美術這行沒竅門,沒捷徑,只有勤奮和執著。」劉守本說,「內畫鼻煙壺對人的眼力和心力要求都很高。因為它用的是背畫技法,反筆在鼻煙壺內壁上繪畫和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