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期] 技藝薪傳 林秉賢
林秉賢藝師為工業設計背景出身、早期從事嬰兒及醫療用品的設計與CNC產品研發設計約有13年之久,擁有深厚的美學基礎與造型能力。熱愛傳統工藝的他,在接觸剪黏工藝之前,業餘時間曾向多位名師學習彩繪技巧、漆線雕、紙塑脫胎獅頭、糊紙、交趾陶等技藝!近年政府及文化單位對於傳統技藝的傳承,舉辦剪黏技藝開班授課、林秉賢便於此利用周末業餘時間投入「王保原剪黏創作傳習工作坊」向人間國寶王保原老師及二徒弟呂興貴老師學習技藝,為潮汕剪黏名匠何金龍大師在台一派系,於工作坊裡學習剪黏技藝有6年之久,並於106年拜師成為何金龍派系的第5代傳人,讓老工藝注入了新活力。
同一時期也向北派剪黏洪坤福第四代傳人陳三火老師學習剪黏技法,陳三火老師獨特的「自然摔碎找尋元件」技法開創出自己的剪黏風格南北聞名、因此也影響林秉賢老師在創作之路上一個重要的啟發。因為本身並不是從小就投入剪黏的工作環境,自認為起步的比別人晚所以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更努力多元的學習、融合了南北兩派的剪黏特色,促使在剪黏藝術創作與傳承教學上有了豐富深厚的基礎。
出師後除不斷創作外也投入剪黏傳承的教育領域,現為全職剪黏工藝師,更於108年得到國家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認證之傳統剪黏匠師之資格,成為台灣新生代的傳統工藝匠師。林秉賢說:「剪黏工藝一般都在廟頂上,可惜美麗的讓人無法接觸,一般人更是難以了解其繁複的製作過程,但現在只要接觸剪黏,就會對它深深著迷!」
剛開始接觸剪黏時就是先從剪棉花、槌製棉仔灰開始。棉仔灰是製作剪黏用的黏著劑,以脫脂棉混合石灰經過反覆槌打3個小時而製成,細緻的棉花需要花費2個多小時剪到極細,最主要可以用在人物偶頭與手指等細緻地方的製作,光是備掉就需要耗費掉一天的時間。武將人物身上的「槓槌」「甲毛」為何金龍派系重要的一個特色;將玻璃剪成細長如火柴棒狀的「槓槌」約1mm寬,需要花費相當大的眼力與耐力,半個小時僅能剪出2根,一個武將身上動輒都需要200~250根左右,這是在訓練基本工考驗著意志力。
早期剪黏的流派有所謂的「南何北洪」特別影響台灣剪黏工藝發展最深,分別指南部的何金龍(潮州系統)以及北部的洪坤福(泉州系統)。兩派風格最主要的差異在於:洪坤福著重人物、動物的動態、架勢,且除了剪黏技術外交趾陶技術也更是一絕 ; 何金龍的剪黏作工極為精細、擅長人物雕塑與彩繪,人物神情極為傳神生動,尤以武將身上穿著戰甲上的「槓槌」「甲毛」最為人讚賞。林秉賢為了更精進泥塑、交趾工藝,也向謝東哲老師學習交趾陶的技術,交趾陶和剪黏都是寺廟與宅第建築裝飾裡非常重要的工藝,早期剪黏匠師都會交趾陶與剪黏技術,表現的題材也大致相同,交趾陶的歷史發展更是比剪黏還早,很多人常把剪黏誤認為交趾陶,其實這兩項工藝在製作技術與材料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交趾陶的主要材料為陶瓷土且需要經過塑燒與釉燒這兩道燒製的工序,而剪黏製作上卻是不需要經過燒製的工序,是將以燒製好的陶瓷碗片或彩色玻璃黏貼在泥塑粗坯上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