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期] 金漆鑲嵌傳承流傳 柏德元、柏群
柏德元是清宮造辦處第四代傳人王珍大師的關門弟子。在師父的指導下,他不僅恢復了始於宋代後失傳多年的金漆鑲嵌「四大斷」技藝,還研發出雕填類斷紋產品,填補了國內漆器工藝的技術空白。在北京工藝美術行業中,柏德元從學徒工做起,做過工會組長、生產班長、調度員、副廠長、廠長,直到今天成為北京金漆鑲嵌責任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熟知金漆鑲嵌技藝的每一個細節流程。如今,柏德元考慮最多的是,如何把金漆鑲嵌的技藝傳承下去,以及如何將傳統漆藝與現代理念相結合。
跟隨名師學絕活
柏德元入行漆藝,其實是個美麗的意外。1962年,由於中考數學失利,成績一直不錯的柏德元沒想到自己會與高中、大學失之交臂。父親讓他自學一年再考,可他覺得身為家中長子不能在家吃閒飯,於是15歲的柏德元進了金漆鑲嵌廠。進入北京金漆鑲嵌廠後,柏德元被分配到技術研究組當學徒工。「那可是大學美術系畢業生、工藝美校中專生才能進的高精尖部門,裡面有很多手藝精湛的老師傅,都是當時頂級的工藝美術大師。」柏德元榮幸地拜在了當時廠內最有名氣的王珍老師傅名下。
金漆鑲嵌這門技藝的內容十分廣泛。從製作流程來看,一件金漆鑲嵌產品可分為設計(包括胎型設計和紋樣設計)、製作木胎、髹飾漆胎、裝飾漆胎四個步驟。從工藝上講,金漆鑲嵌裝飾漆胎里又包括鑲嵌、彩繪、雕填、刻灰、斷紋、虎皮漆等多種工藝。
柏德元最初學的就是漆活,也就是學著怎樣把一件木胎活,通過「一麻五灰十八遍」的技法,做成一件漆胎。不過,最讓柏德元受益匪淺的,還是師傅教他的「四大斷」工藝。「四大斷」就是斷紋工藝,是一種將漆器做舊的傳統絕活。
柏德元說:「想要漆胎平整很容易,但想讓它出現斷紋可不是容易的事。」
在柏德元看來,其實學習這些工藝絕活都不算難,最讓他感到煎熬的是剛入廠時「被大漆咬」。「漆咬」是行內說法,就是初接觸大漆後的皮膚過敏。接觸大漆的工人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對大漆一點都不過敏,第二種是對大漆特別過敏必須調離崗位,前兩種都是少部分人,而剩下的大部分人對大漆初接觸時強烈過敏,可一旦扛過去就沒事,而且還不留任何後遺症。柏德元就屬於最後一種,16歲的他生生忍了半年,就這樣扛過來了。「當時的想法就是決不能半途而廢當懦夫。」
臨危受命
說起北京金漆鑲嵌廠,那是大有來頭。中國漆器不僅有著8000年的悠久歷史,而且產地眾多。明清時期,漆器生產達到繁盛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專門設有「漆作」。清末,漆器工藝流入民間,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漆器作坊。北京金漆鑲嵌就是其中的一種,無論從師傳系統、工藝技法,還是藝術風格,都直接繼承和發展了明清宮廷技藝。
1956年,16家作坊採用公私合營方式聯合組建了北京金漆鑲嵌廠。憑藉特殊的工藝絕活,北京金漆鑲嵌廠迎來了飛速發展期,從初創時只生產一些彩繪、鑲嵌類的首飾盒、掛屏等小件產品,逐步發展到後來的家具、屏風等大件產品,產品全部銷往海外。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企業年出口額曾達到1500萬元,為國家創造了不少外匯收入。
可好景不長。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外貿環境發生變化,主要走出口路線的北京金漆鑲嵌廠訂單驟減,大量產品積壓,企業陷入嚴重困境,瀕臨破產。1994年7月,柏德元臨危受命擔任廠長。柏德元上任立即召開全廠大會,從調整經營策略,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等方面入手,面向市場,緊盯創新。1997年,經過大量的市場調研,柏德元決定,以明清古典實木家具為突破口,採取修舊如舊、整舊如新的辦法,開發出既有現代氣息又有古典風韻的系列產品。該系列產品一經推出,很快得到市場的認可。
2005年3月,完成企業改制,由國有企業轉變為股份制的有限責任公司,柏德元出任董事長,也是從那時開始,他深刻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除了要讓企業良性發展下去,更重要的是要讓金漆鑲嵌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不能讓漆藝文化在我這代人手中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