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期] 定心見真性 龔遵慈
政大中文系畢業的龔遵慈,48歲開始自行創作設計珠寶,基於自身敏銳的美感及鑑賞力,設計出的作品都擁有獨特的高雅氣韻,簡約的線條展現出自然曲線的韻律感,柔和而清新的風格,受到許多收藏家的喜愛,更是台灣首位受邀參加蘇富比拍賣會的珠寶設計師,在國際間擁有許多愛好者。
親力親為
篤信禪的龔遵慈是一位忠於自我的設計師,這種性格賦予了她的作品與眾不同的魅力。非科班出生的她對玉器和寶石的從認識到產生設計靈感全憑個人的喜愛和摸索,對珠寶工藝也有著自己的堅持,從設計到磨玉龔遵慈都親力親為,因而產量稀少,吸引不少顧客的爭相競購。
設計優先
仔細觀察龔遵慈的珠寶作品,發現她很少使用被稱做貴重寶石的鑽石、紅寶、藍寶、祖母綠等,選擇的素材多半為半寶石,半寶石的其中一個特色便是種類繁多,且有鮮豔繽紛的色彩或紋路。這些寶石的價格或許不高,但是龔遵慈作品真正有價值的是設計,而非寶石本身。在長時間精細、專注、如「入定」般磨石工作的潛移默化下,設計出的作品有著超乎塵世的禪意,在收藏家與設計界都有極高評價。
磨石見性
設計時龔遵慈常常在市場上遍尋不著需要的寶石,因為市場上的現成寶石就那麼幾種樣子,而如果就這樣將就使用,做出來的東西也無法充分表達心目中的理想設計,她索性決定自己動手磨寶石。親自磨寶石耗時費力,但是慢工細活下作品能呈現出最好的質感:「我從來沒受過正規的美學及設計訓練,也正因為如此,所有概念和技術都不能框住我,在取材上也更自由,運用多種不同的素材,但同時也要克服許多鑲嵌和接合上的高難度,我自己動手磨寶石也是因為許多師傅難以配合」,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磨寶石生涯中,一件件美麗高雅的作品緩慢誕生,每片寶石上都有用心的痕跡。
無可複製
身為初學者加上沒有專業人士在旁指導,受傷或材料損毀是常有的事,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龔遵慈更加熟悉每一種寶石的特性,寶石的軟硬度不同,裁切打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適合亮面,有些適合霧面,對寶石越了解,在創作的時候就越加行雲流水,彷彿這些寶石就該以這樣的方式排列呈現。龔遵慈的作品沒有兩件是相同的,即使構圖相同,也打磨不出完全相同的兩顆寶石,而這種「不可複製性」,正是手工珠寶最珍貴、最有價值的地方。
仿真意象
因為沒有學過,舉凡雕刻、繪圖、金工、設計等等全靠自己摸索出來的。多年禪修也讓龔遵慈擁有了直觀的能力,不會被既有的框架限制住,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跟特色,加上實作的經驗紮實且有獨特性;別人無法模仿,被取代的可能性也很小。她一直試著創作一些有趣又優美的飾品,它是具象的物件,但在過程中,又巧妙的打破了內心牢固的「色相」和「心相」,其中看似矛盾的東西,其實一點也不衝突。
從事設計這行業非常多年後,龔遵慈才發覺自己創作過程大部分和常規設計完全不同;她不事先規劃題目和圖像,更不會照著主題、圖稿去完成作品,幾乎在看見石材的那一剎那,圖像已在心中完成。接下來就是直接切磨寶石,繪圖已是最後一道工序,它的作用只是讓金工師傅有完整可依循的施工圖而已。龔老師很嚴肅的說:設計與製作流程都要考慮得很清楚,每個細節都不能馬虎。業界時有所聞因施工錯誤產生額外的費用;使設計師及師傅常有爭議,因此設計師事前詳細的規劃很重要,否則出了狀況要花更多的心力來解決問題。
個性珠寶
擅長線條設計的龔遵慈通過獨具匠心的構想,賦予了玉器這種傳統而古典的材質時尚年輕的生命力。她利用不同材質的寶石做成花草動物和機器人等等不同造型,色彩斑斕且傳神,與傳統珠寶的雍容華貴截然不同,回歸自然的主題設計充滿年輕時尚動感,獨特性和精緻度得到客戶的讚賞,不少臺灣社會名流都對這種彰顯創意個性的珠寶情有獨鍾。
天生美感
設計牽扯到美感,龔遵慈認為大部分涉及藝術跟美感的東西都講求天分,很難靠學習得到。但是還有一個部分是工藝技巧,比如說磨的技巧,平滑不平滑,線條抓的對不對,這部分雖然是可以學習的,但主要還是依靠設計的構想,「我很幸運那麼大年紀的時候終於發現我的天分。所以後來一路走下來,我都沒有放棄珠寶設計。從1997年到現在,一直都有跟蘇富比合作,不只在香港有拍賣,美國紐約、洛杉磯都拍賣過,成績都不錯。」
龔遵慈
1947年生,珠寶設計工作室負責人。48歲時(1994年)開始設計珠寶,同年底發表個人設計展。1997年受邀參加香港蘇富比的拍賣會,日後亦參加了紐約、洛杉磯的拍賣會,連續15年合作。在台灣,極少有設計師受到蘇富比國際拍賣公司的主動邀請,龔遵慈是其中之一,舉辦的個人展也總是讓許多人引頸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