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 人間國寶 李榮烈
通過嚴師考驗
當時李榮烈白天幫忙種田,晚上就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夜間部;有一天在種田時突然中暑而住院,身體也變得很差,更因為長時間住院,課業落後休學。經過休養,他決定要學習一技之長,在機緣下進入現在名為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南投工藝研究班,學習竹工藝。 在工藝研究班教師的嚴格要求下,李榮烈前四個月都在劈竹子,撐過後才開始學習竹編技藝,教師的訓練更嚴格,得依照教師畫的草圖編出作品,但教師並不解說細節,哪裡該粗或該細,轉彎處如何控制厚薄,考驗每個人的領悟力;有些人甚至就此退出,他堅持了下來,就這麼展開長達一甲子剖竹、編竹的竹藝人生。
竹編漆藝結合
「民國43年學竹藝的時候,王清霜老師從日本帶回一個籃胎漆器被我看到,他說是竹編盤子上漆,紋路跟漆顏色搭配的感覺很好。那時候放在心裡,什麼時候可以學到漆,就可以運用。」1984年,工藝中心聘請陳火慶教授漆藝,他開始向陳老師學習漆藝,促成了多年以來的想法──將竹編和漆結合,這種特殊技法稱為籃胎漆器。與一般木胎上厚漆不同,籃胎(竹胎)經過天然漆塗裝處理後,仍能透出竹胎精緻的紋路。
多年磨練開花結果
李榮烈對於竹子的編織紋路及形體都十分熟稔,第一件茶盤作品初試後,不斷地鑽研上漆的複雜工序,等到技法更為純熟,1989年推出一套籃胎漆器茶具組到全國美展比賽,即獲得工藝類第一名。經由積極參加比賽,作品在外面的知名度漸漸打開,更應邀參加各地舉辦的展覽,多年的磨練讓他的創作質量達到最高峰,終於在1994年獲教育部第十屆「民族藝術薪傳獎」的殊榮。
熱情教學傳承
創作成熟之際,他也不戀盛名,順應生命裡每個階段賦予的使命,爾後付出近二十年的心力,全然投入教授其所學,凡有邀請他教導的地方,遠至臺北、宜蘭,他都不辭辛勞地每週搭車往來奔波。說到傳承,李榮烈用他慣有嚴格卻溫和的口吻說道:「讓學的人了解取材工序和編的方法,一定要慢,由淺而深,先從基礎學起,將來才有辦法研發,再進到深奧的部分。」要完成優秀的竹藝作品,最困難的部分是「取材」,要自己去竹林劈竹,才能找到適合製作竹工藝作品的竹材,他指導學生時,也都要求學生一定要親自去劈竹。李榮烈強調,唯有身體力行,才能夠創造出具自我特色的作品。他認為基本工的要求不容馬虎,過了剖蔑這一關,才有能力在編竹上取得適當的材料。師承李榮烈的竹編藝師徐暋盛曾在報導中說,老師教學相當認真,上課「早到晚退」,學生竹篾沒劈好,即要求重劈,看到竹編不滿意,即馬上動手拆掉,要求重做。
李榮烈
生於民國25年,畢業於彰化高工,專長為竹、木、漆藝術創作,作品特色及創新技術,18歲(民國43年)進入南投縣手工藝研究所學習竹編工藝,在主任顏水龍、竹工科黃塗山指導下,與竹材結下不解之緣,民國53年離開研習所,在業界闖蕩14年,分別至北師大進行研究計劃、惠台有限公司工廠管理指導工作、實踐家專(現今實踐大學)美工科擔任管理員、外派馬拉加西共和國竹工隊技術員、順盈工藝股份有限公司廠長等,民國73年(42歲)參加手工業研究所甄試錄取後回研究所服務。之後又得陳火慶的漆藝指導,學得多項工藝技術。歷經四十餘年的試練,以民藝與實用為創作的第一要務,結實精緻的一貫要求,自然流露傳統工藝的鄉土性、親和性與文化性的創作理念。曾獲全國美展工藝類首獎(民國78年)、民族工藝獎(民國81、82年)等,更為第十屆民族藝術薪傳獎竹編類得主(民國83年)。98年以「竹工藝–籃胎漆器」,經南投縣政府公告登錄為南投縣傳統藝術,2013年榮獲「工藝成就獎」。2013年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技藝保存者(人間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