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 情牽竹藝 張憲平
因緣際會
1943年出生在苗栗竹南的張憲平成長於編織家族,祖父擅長藺草編織,草蓆手藝聞名大甲、苑里,父親則開工廠經營草蓆和民藝品加工。張憲平繼承家業,卻在數年後面臨傳統手工產業沒落的考驗,他回憶說,工廠大約在民國64年受大環境影響,開始感到經營困難,「我想必須增加產品來應變,當時去日本旅遊巧遇父親昔日的友人,想在台灣找生產竹編燈籠的廠商。我把樣品帶回來後,四處尋訪美術燈工廠,但是民國六十幾年加工廠大量關廠歇業,一百家裡可能只剩一兩家,找了半年也試做了,卻沒有人能符合要求,我就決定自己試試看。」
從頭開始
張憲平從小嫻熟編織經緯,卻要從頭開始學習竹器的特性,畢竟竹子跟藺草是不同的,憑著手藝人的性格,他摸索出竹器編織的門道,從取材、觀摩老師傅、搜集民間器物來了解竹器,更進一步思考燈具或花器要如何產品化、改良劈剖處理竹材的機器等。外銷日本的竹燈具成為工廠存續的契機,同時也推了張憲平一把,讓他從此邁入編織人生。
追求完美的嚴謹態度
「我對器形的基本要求是必須流暢、堅固和生動。」他說。至於堅固,是指器物的紮實感覺,譬如:拉高的圓筒形顯的修長,陶甕狀顯的厚重,方盒顯的輕巧,相同的是都必須立的穩固,由方底轉圓或者有稜有角,自然而有力道。在說到生動,那麼涵蓋之處更多了。譬如:竹篾、竹片、藤條的組合方面,包括有寬窄、厚薄、稀疏、緊密、曲直、轉折、交錯、積層等,不同的處理方法,如果安排適宜,便猶如畫作之氣韻生動,足以顯現器物的精神;否則,過於簡單或繁瑣,難免失之一隅。
廣泛吸收融合表現
三十歲那一年,當他下定決心改以竹籐為創作素材時,首先關注的對象其實是台灣的民間竹器。「譬如魚筌的造形真好,竹材的張力感表現出來了。謝籃和圓弧形把手的整體搭配既飽滿又有力量,再說民間竹器的編織法,全部學會了也就成為基本技法,接下來就靠自己靈活變化去應用。」「最主要的是要回歸至這種材料的本性—輕、雅、滑、韌既是材質特點,也是我創作的目標。」他強調說。
獨到塗裝技法
竹編器完成後,竹材原色具有自然、潔淨、素樸之美;若再加上適當的著色,更顯出活潑多樣,更何況還有防污、防濕、防蟲、防霉的效果。張憲平的作品最常呈現的色澤是暗棕色、深咖啡色、紅褐色,有如古器物般深沈而典雅。
張憲平
1943年生於苗栗南,在藺草編織族長並在20多歲時繼承家業;30歲時初次體認竹藤編器優雅,自學探索竹藤技藝,憑著超越前人的堅定意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領域裡,多年來不停地修改、調整機器劈竹篾,四處請教觀摩、再三反覆實驗生漆鬆塗技法,克服竹工藝發展的諸多瓶頸,讓作品更顯優雅、倍增華采,於2017年榮獲工藝界最高殊榮國家工藝成就獎(人間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