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 竹起新視界 謝佳珍
謝佳珍以竹子與金屬這兩種特性各異,感覺又可以相容的材質作為創作素材。以竹子特性多面貌,金屬特殊的光澤特性,嘗試異材質組合的可能性。創作作品打破典型竹編形式,透過不斷拆解、生成、轉換及重複的解構過程,詮釋新意義。
創作突破
染色竹篾彎曲所構成的曲線,以金屬絲線纏繞在竹篾的上面,組合成玫瑰花形,竹藝家謝佳珍以生漆、竹篾、金屬絲線等複合媒材,用竹子的多元面貌,搭配金屬特殊的光澤,嘗試異材質的金屬竹藝組合:「竹片自然的彎曲它是一個很美的曲線的線條,我們把它組合,構成比較規則性的圖案構成它的美感,把金屬線纏繞在竹片上,然後依序的排列在上面去構成作品的形式。」例如散開的綠色竹篾,就像荷花的綠葉,中間纏繞金屬,構成美麗的荷花,把傳統的技法融合創新的思考,創作生活化、精緻化,展現竹藝更多可能性。謝佳珍試著把這兩種材質不一樣的材料做組合,讓它有新的面貌呈現,探索竹材的可能性。
堅定不移
1996年適逢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在南投草屯開設薪傳獎藝師李榮烈竹編傳習班,謝佳珍有幸參與並跟隨李老師學習竹編技藝三年。接觸竹編之後,深覺竹材的優越特性,因仍在教職,只能利用閒暇時間創作,每年創作作品只1-2件,作品參加競賽,屢獲佳績,因此更堅定自己選擇的路。謝佳珍初學竹編時因有教職工作,練習時間太少,仍想辦法抽出時間創作,創作過程中當然會有不少困難與挑戰,不過謝佳珍認為「設計人沒有所謂『難題』問題,設計人會視難題為挑戰,找方法解決而已。」
▲ 對話 – 未來
原創語彙創作系列作品,應用「纏花」技術以金屬線纏繞,點狀金屬光澤排列成線條,構成圖案裝飾作品。加入金屬在竹藝創作中的新嘗試。南投文化局時駐館展出的作品之一,也是最受參觀者喜愛的作品。
持續精進
從純藝術創作走到工藝創作,過程中遇到許多迷惑,感覺自己所學不足,利用假期返回師大母校進修,取得碩士學位(論文:竹材特性應用於產品造形創作之研究)。透過教學過程體悟藝術應該和生活結合,謝佳珍為落實生活美學理念,製作更實用的生活用品,利用公時進修,再次進入校園,取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學位(論文:竹材產品設計策略)。目前她仍透過不同方式持續學習,了解各類不同媒材工藝的新知,也持續竹藝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激勵自己不斷往前進。
自然材質
許多人認為竹藝作品不適在台灣使用,謝佳珍認為竹子是自然材質,發霉、蛀蟲…等是自然發生的問題,如果為避免而採化學處理,是否又會衍生危害人體的問題?換個角度來看,竹子所處的環境造成竹子發霉,表示這環境也不適合人類生活,應該是改善環境條件,而不是怪竹子易發霉。竹子是直纖維材料,竹管中有很多孔隙,是調節溼度最好的材料,容易吸濕排濕,只要通風的環境,竹子是比較不容易發霉的。了解竹子的材質特性,就知道如何跟竹子和平相處。基本上竹子剖成細篾後,不容易有潮濕發霉問題,編作成作品後會塗裝保護,依創作者習慣不同,所使用的塗裝方式也會有差異,傳統竹編會以天然漆(樹漆)塗裝保護。若視竹製生活器物是有生命的,當然會歷經生、老、病、死的過程,這過程就會自然發生,至少我們可以確認當它老去,回歸自然時,不會對地球造成傷害。
謝佳珍
於1886年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分發國中任教,視覺藝術教學近27年。跟隨李榮烈老師學習竹編技藝,創作作品參加工藝競賽、省美展及高雄獎,屢獲佳績。曾進駐中興新村、台中花樣柳川創意屯、微熱山丘村民市集與高雄駁二藝術特區,並於國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地方工藝館,竹藝研究會駐點展示場,協助管理與產品販售,以QRC碼管理貨品及販售細節。除手創作品展售外,也提供現場竹編DIY教學,推廣竹藝。2015年設置「采青話室」個人工作室,專職竹材創作及竹藝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