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期]鐘錶的發展演繹-懷錶流行
在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之中,為了求取計算出一天的長度,因而漸漸的有了時間的概念,鐘錶歷史洪流之中,進而逐漸的把時間形象化,而在形象化之後,因而慢慢的開始了機械設計的形制;如何「攜帶時間」的挑戰,便由機械結構的出現開始慢慢地成形,直到約450年前第一顆懷錶「紐倫堡蛋」的出現,開始慢慢地滿足了人們想要攜帶時間的慾望。
▲ 上(圖一)尺寸往小型化發展。
▲ 下(圖二)厚度往薄型化發展。
回顧過往「攜帶時間」的鐘錶發展史,計算其發展的時間,也不過大約是450年左右;至今約450年的發展之下,從懷錶到腕錶的發展,鐘錶設計的發展形式慢慢轉變,由最早的「懷錶」形式,歷經三百多年的流行演變,一直到約1900年代,懷錶的形式開始逐漸式微。
在「腕錶」設計的發展之初,慢慢地轉變進入了轉換的「過渡時期」,而在經歷過精彩的過渡時期之後,約1930年代以後「腕錶」的設計配戴形式,才開始慢慢地普遍,逐漸流行至今!就讓我們先從懷錶設計的發展方向來逐一的探討。
▲ 左(圖三)1830年薄型懷錶。
▲ 右(圖四)尺寸的差異。
「懷錶」是在攜帶時間的歷史洪流之中,流行了三百多年的時間,起初由於懷錶的體積猶如拳頭般相當的大而且厚重,因此懷錶的體積厚度與大小,便是初期鐘錶設計的發展重點;我們可以看到(圖一)懷錶的尺寸漸漸的往小型化發展,懷錶的厚度(圖二)逐漸的適合放在各種不同尺寸的口袋裡,在隨身攜帶的方便性上面,更加實用方便。
▲ 上(圖五)手工的細緻雕花。
▲ 下(圖六)花體字獨特簽名。
而和現今工藝技術相較起來,令人感到驚訝的是,1830年左右的薄型懷錶(圖三),其機芯的厚度已經能達到2mm的極薄尺寸了!以當時純手工的時空背景之下,著實令人訝異與佩服。而在錶徑的發展方向上面,懷錶的尺寸因為考量方便佩帶的因素,在那當時的年代,也已經都能達到2.5公分以下的尺寸了(圖四);試想在當時的年代,沒有加工母機的輔助,以完全仰賴手工的方法來製作懷錶,其所需要的經驗與傳承,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 上:(圖七)整顆機芯手工雕花 下:(圖八)製錶師的手工簽名
然而「懷錶」在外觀上的設計發展方向上面,由於起初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有能力擁有的盡是王公貴族,當時懷錶所代表的重點並不是在要求時間上的精準,也不是生活中的必要性,其真正目的是在襯托擁有者身分和地位的象徵,以及表現其製作上的困難度和稀有性,因此外表的華麗,便是在當時設計發展方向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項目,ㄋ我們可以看到精細的手工雕花(圖五)便是當初表現鐘錶工藝的一項重點,每只懷錶獨特的手工雕花,還有手刻的花體字獨特簽名(圖六),在在都表現出擁有者的獨特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