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期] 雕刻入魂 沈培澤
習藝雕刻契機
沈培澤出身於新竹市,就讀國中小時就相當喜愛繪畫。早期新竹是木雕藝品重要的生產地,尤其是以新竹花仔(又稱美國花仔,因外銷美國而得名)雕刻生產為重心。居家附近遍佈著木雕加工廠,因耳濡目染,沈培澤常會去撿拾工廠的廢棄木材回家,再用學校的美工雕刻刀自行雕刻習作。國中畢業後,父親發現沈培澤有美術的天份,就將他送到鄰近的曾進財師父家中學習木雕。
學習中的考驗
以前的木雕師父很多都沒有製圖的經驗,圖樣都由上游工廠提供為多,所出產的雕刻品也千遍一律;在學習過程中,師父心想如果工廠的圖樣有別於其他工廠,競爭能力絕對更好,於是要求沈培澤以鳥為主題繪畫出一百種的型態圖案;對於剛出社會的他真是不知所措難以對應,後來想到,如果以兩隻鳥做對話性的構圖,必定會增加許多情態與細節,因有了這個想法也完成交代的任務,且得到師父的信任,在學徒中參與繪畫的時間更多,這是一般學徒在學習木雕中所不能學到的,在這次的考驗中也體認出,在作品的主題裡如果能將故事細訴出詩般的美麗,且內容充滿著哲理可以啟發人心,再加上熟練細膩的雕刻技法,這種作品都是值得欣賞。
與時俱進
縱觀沈培澤的作品,早期以產業代工製作,造型以市場需求為主。在1993年遷移到苗栗三義工作後,重新學習立體木雕製作模式,工具也從傳統雕刻刀進化到電動氣動工具,很多以前難以完成的雕刻角度,因工具的升級也能輕易克服,在工具完全到位後,內心對創作的思考裡更躍出對生命周遭的關心之情懷。這時期的作品有油桐花系列、山水系列、豐收系列和自由奔放…等,《桐花戀》將油桐葉片的造型擬人化,倆倆成雙溫馨的漫步在油桐花下,細訴著客家農庄油桐花盛開時的喜悅與情懷;《桐舞》傳達了人類對著權利的貪婪與占有,無法像油桐葉般輕鬆的在生命終了時,以優美姿態自在的飄落下放身段;《自由奔放》探討繩子盡了綑綁責任後的曼妙身段,是如此的自由瀟灑;《豐收的喜悅》描素著兒時歲月農村豐收的景象,雞群歡欣的啄食丟棄在牆角邊的瓜果,整個構圖充滿著喜悅的神情;這些作品都是透過對時事物的觀察與生活的記憶,用雕刻刀紀錄寫於木頭上,作品件件觸動人心,因為這是社會共同的事件,也是大家共同的回憶;就如同公視《人文政事》節目主持人蔡詩萍所說:「沈培澤是一個藝術家,更是社會觀察家!」
優秀木雕特質
木雕作品好壞的辨別,應先分別傳統木雕與創作型木雕。傳統木雕有佛像、廟宇鑿花、生活器物與擺件裝飾,傳統木雕較注重流傳下來的型式與雕刻的工法,在傳統的型式中,因傳統木雕擁有眾多派別,每個派別各有自己的特色,在辨別作品時,需要先能夠確認作品的派別系統構造,其次再要求工法,需注意如:構圖完整、雕刻層次堆疊的豐富美感、刀法的乾淨與流暢;生活器物較注重實用方便的功能性,裝飾擺件屬於美化空間的雕刻作品,這兩種同樣要求刀工技法的美感,其雕刻內容正面意涵的隱喻也非常重要,最後要觀察其作品結構是否有斷裂銜接修補,或材料上的瑕疵缺點。以上這些原則都足夠去判斷傳統木雕的好壞。
注入情感
而創作型木雕的審美就比較複雜,藝術家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特質,題材各有所需多元且豐富,從寫實、具象、抽象到複合媒材,在風格的發展上比較不受到傳統木雕的規範,雕刻刀法的運用相當自由,尤其是敘訴性的作品,作者可運用粗曠與細膩的不同刀痕肌理,傳達出作者想訴求的情感,會比較傾像於意識型態的表現。尤其在當代木雕裡,藝術家常會透過自己生活的觀察,或生命物種的加乘組合變化,和有系統的流派演變或隱喻變形,以及別出心裁突發表現,這一些作品只要造型訴求合乎情理、型式創新、雕法適當、整體表現的美感與張力足夠,應該都是好的木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