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期] 漆色萬千 王佩雯
新銳漆藝家王佩雯老師,在20多年前參與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漆器藝人陳火慶傳習計畫」,從此踏入漆藝創作世界,並就讀臺藝大「古物維護研究所」,專攻傳統漆器工藝製作與漆器保存、修護事務,在2014年成立「翠雨山房」,專職漆藝創作。結合漆藝媒材與現代女性議題,輔以多樣與多元的裝飾技法與工法,充分開展漆藝空靈絕美之想像世界
漆器
利用天然漆液,塗敷在器物胎體的表面作為保護膜,由於多次塗敷厚厚的漆層及紋飾的覆蓋而讓原來的胎質不復得見,各種胎體在經過漆液多次髹塗後,不僅堅固耐用,多樣的裝飾也使器物色澤華麗,受人喜愛,這些器物稱之為漆器。塗漆就像是化妝術,能使器物變得更美、更堅固。王佩雯說,生漆蛻變成作品的過程必須經過砂紙不斷拋光琢磨,「我磨漆,漆咬我,本是應該的」。忍著漆癢的痛楚,王佩雯持續不斷創作。
生活素材
漆藝創作的迷人之處在於配合不同材質的胎體諸如木、竹、藤、金屬、皮革、紙、陶瓷等等及使用材料的多樣性,如金、銀箔、貝殼或各種色料,可使漆藝的創作充滿了活力與多元。漆器表面的塗膜猶如膏澤般光亮,其光亮如鏡,但卻內斂含蓄,不飄、不浮,既文采又莊重,而且是必須經由人手的磨、擦、推、揩後才能顯現的溫潤之美。漆藝技法的深邃,更讓人有學無止境的堂奧感,漆藝的繪、撒、貼、刻、堆、罩、嵌、雕、填、磨等技法,使漆藝的紋飾變幻無窮,深化了創意的厚度。且漆器其耐酸、耐鹼、耐水、耐候的優秀性能,也相當符合日常使用。
學藝起點
王佩雯出身於公教世家,從小喜歡塗塗貼貼,有繪畫創作天分,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1996年7月參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承辦之「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傳習計畫」,學習傳統漆工打底工法及裝飾技法。傳習期間,還師承王清霜老師的日本蒔繪技法、施炯裕老師的漆線技術,及來自中國福建的吳川及鄭力為老師教導中國漆工技術。
國外取經
2003年,王佩雯隻身前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保存文化財保存雕刻研究室,及東京博物館小西美術工藝社,實習漆器修復之學。2005年更融入研究所時期施鎮洋大師木雕智慧,承接林春美、威墨林、魏理等老師文物修護之薰陶素養,集各方技藝於一身,轉化內斂,膠彩畫和古物修復,美學創作功夫獨具一格。
融合各家特點
因為居住地地緣之故,王佩雯常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展櫃中的瓶盆花卉、文房字畫等,都讓她讚嘆著迷佇足許久,因而將古物意象引入畫中,享受自娛的創作樂趣,盡顯典雅。她在創作之中融合陳火慶、王清霜、黃麗淑、鄭力為、吳川、施炯裕等大師漆器技藝豐美之道。更融入研究所時期施鎮洋木雕智慧,承接林春美、威墨林、魏理等文物修護薰陶素養,於2013年榮獲大墩美展工藝類首獎,2017榮獲南投縣玉山美術工藝類優選。王佩雯謙稱她的作品沒有深奧的思維,只是單純把生活周遭宜人的花草與自然景象呈現出來,她覺得創作對她來說是自由而幸福的,因此也希望觀眾在欣賞作品時也能是快樂幸福的,她更祈望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家創作出自己的風格,並貼近台灣這塊土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