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魏思凱 GIA美國寶石研究院台灣校友會榮譽理事長
[第86期]攸關珠寶的各種相關問題探討 提問103:淺談達碧茲(Trapiche)生長結構 & 寶石的星光效應
▲ Trapiche一詞之原意,是製糖廠榨甘蔗的磨盤
達碧茲祖母綠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
義大利的地理學家、製圖師和工程師阿古斯丁·科達齊先生負責繪製哥倫比亞地圖期間,他考察了Nevado del Cocuy地區,並研究了木佐(MUZO)、契沃爾(CHIVOR)的祖母綠礦山;就是在那時他報告了達碧茲祖母綠的存在。
法國地質學家埃米爾·貝 特朗(Emile Bertrand)則在1879年分析並闡述了產於木佐(MUZO)的達碧茲祖母綠,並將其命名為「Trapiche Emerald」。
▲來自巴基斯坦的碧茲祖母綠 圖片來源GIA.edu
達碧茲祖母綠的形成是一個自然過程,祖母綠晶體橫截面為六邊形。
如果晶體上伴有深色礦物,在生長過程中,深色礦物被推到祖母綠晶體中心,後沿晶體的六個方向伸出,造成六條黑臂的外觀,出現呈六邊形柱狀生長結構,與製糖廠榨甘蔗的磨盤Trapiche相似,所以就命名為「達碧茲祖母綠Trapiche Emerald」。
達碧茲一詞既然是音譯,現在也有人故意取諧音,把Trapiche故意唸成「大鼻子」,所以也有人就戲謔為「大鼻子祖母綠」。
▲ 達碧茲祖母綠的各種紋理圖案 圖片來源GIA.edu
本以為達碧茲祖母綠只出產於哥倫比亞,而美國寶石學院GIA期《寶石與寶石學》雜誌於2019年秋季發表了有關來自巴基斯坦達碧茲祖母綠的研究訊息。
原來達碧茲生長結構並不是哥倫比亞祖母綠所專有,尚比亞的碧璽、巴西戈阿斯州的祖母綠、越南和緬甸的紅寶石、中國的藍寶石、馬達加斯加馬的綠柱石、藍寶石、美國加州喬治城的紅柱石等等,都出現過達碧茲生長結構。
1995年GIA首次發現了緬甸的達碧茲紅寶石,同時在幾內亞、喀什米爾、巴基斯坦、尼泊爾、獅子山和塔吉克斯坦也被開採出同樣具有達碧茲生長結構的紅寶石。
1996年初,在珠寶市場上首次出現了達碧茲藍寶石,並在澳大利亞、柬埔寨、中國、法國、肯亞、馬達加斯加、尼泊爾、斯里蘭卡和坦尚尼亞等地被發現。2013年在哥倫比亞瓜伊尼亞省的維克多·卡斯塔涅達地區的石英和紫水晶中也發現了達碧茲生長結構。
▲在不同的位置橫切晶柱,會出現不同形狀的達碧茲生長結構
經過更深入的探討,發現三方和六方晶系的寶石都能夠產生達碧茲生長結構。
寶石的星光效應與達碧茲生長結構看起來有些相像,但成因不同。
要形成寶石星光效應,必須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 寶石內部須含有兩組或兩組以上定向排列纖維狀、針狀、管狀內含物。
2. 每組內含物密集分佈的方向不同(若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成了貓眼)。
3. 寶石底面與這些內含物或結構所在的平面要成平行狀態。
4. 打磨成蛋面形寶石,而且厚度要剛好。
具備以上4個條件,才能讓星光效應完美的在寶石表面呈現。
▲寶石的星光效應會表現在寶石的表面 圖片來源GIA.edu
達碧茲生長結構則是向六邊形的各邊擴散,並常常形成可以明顯觀察到的纖維狀或管狀結構組織,向六面體的外緣擴展,好似一個交錯的纖維「組織」,明顯的分布於晶體的各個方向,其生長結構明顯與星光效應不同,達碧茲生長結構與星光效應其實是很容易區別的。
▲達碧茲生長結構 圖片來源GIA.edu
( 註一 ) https://www.gia.edu/gems-gemology/fall-2019-gemnews-trapiche-emerald-swat-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