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賴泰安、游宗錚
賴泰安賴泰安石鑑定中心責人、立台北科技大學石定講師
著有《珠寶達人賴泰安談寶石》、光乍現賴泰安談寶石》等書。
游宗錚 泰安石定中心主任。
[第87期]蠟的應用-在翡翠鑑定上的不同意義
■ 關於翡翠的燉蠟
▲先天質地較差的翡翠,在燉蠟過程會沿著結構鬆散或裂隙處進入翡翠結構裡層,其侵入範圍與蠟殘留相對較多。
翡翠從原料到加工至成品的過程中,經歷了切割、雕琢、拋光等程序,在這些過程中並不需要打蠟。
而加工至成品階段為了保有、或強化翡翠光澤,燉蠟技術的使用幾乎成了必要步驟。翡翠的燉蠟應用提供了翡翠遮瑕與保護作用,因為在拋光加工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極微細小的拋光凹痕或坑點,有些是翡翠天生具有的表層小沙孔,這些現象都可以藉由燉蠟來微修補,它不但可以美化原先的小瑕疵,同時也具有避免外來物再次侵入的保護作用,讓燉蠟後的翡翠呈現出表面光滑通透的質感。
用一個比較淺顯易懂的例子來形容,就像略施妝點的臉部修飾效果,藉著粉底來增添臉部肌膚,讓皮膚看起來更細緻、光亮。
▲國際鑑定聯盟組織LMHC在翡翠的鑑定定義:凡注膠或注蠟(侵入結構裡層)之翡翠即為經處理或簡稱為「B貨翡翠」
翡翠上蠟的過程最普遍的是燉蠟,而有些大型翡翠雕件則會改用噴蠟技術。燉蠟時會將經過拋光的翡翠浸泡在熱融的石蠟液中,從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取出後會去除多餘的石蠟(俗稱的去蠟),從中達到優化翡翠並降低翡翠外表磨損的一個過程。
正常情況下優質的翡翠結構緻密,燉蠟只是一個相當於增添保護膜的作用,並提高光澤感與透明度,蠟也僅停留在翡翠表層,並不會對翡翠本身造成影響。天然A貨翡翠對於上述的這種燉蠟處理,視為正常的加工步驟;隨著翡翠質地的差異性,例如先天性局部結構鬆散、或具有石紋或裂隙、或後天經過酸洗處理等等,燉蠟過程會沿著結構鬆散或裂隙處而進入翡翠結構裡層,其侵入範圍與蠟殘留多寡程度,自然也會影響最後的鑑定結果。
其實簡單來說,優質翡翠的結構佳、裂隙極少,附著或侵入的石蠟一定相對較少;而質地粗糙、密度鬆散、裂隙多的翡翠,附著或侵入的石蠟就相對較多。國際鑑定聯盟組織LMHC在翡翠的鑑定定義中有達成規範:凡注膠或注蠟之翡翠Resin⁄Wax Impregnated (「注」意喻侵入結構裡層) 即為經處理或簡稱為B貨翡翠。
▲先專業鑑定中心對於燉蠟、注蠟、或者注膠的分析,均來自於科學數據的分析,無論從紅外線FTIR或者拉曼光譜Raman之吸收峰所顯示的結果,完全是清楚且透明的依據
■ 一種過程產生兩種結論
注蠟翡翠所象徵的品質涵義
煮蠟,對於翡翠加工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程序,但一樣的煮蠟作法,卻因為結構密度或裂隙不同而形成不同結論;如果是結構正常且密度縝密者,石蠟僅能在翡翠表層形成一道保護膜,此為燉蠟,並無損於最後結果;但如結構較多裂隙且具密度較差者,則石蠟會滲入而殘留在結構裡層,這樣的狀態即構成所謂的注蠟處理。
從上述兩種煮蠟所延伸的翡翠結構品質問題,實際上是具有意義的。一件結構優良的翡翠,石蠟是無法侵入至它的結構內層;過去許多典型的B貨,以酸洗處理去除翡翠雜質後,通常以注膠來填補酸洗後的結構瑕疵,藉以提升乾淨度並補強其光澤。
然而後期陸續出現加工業者以注蠟來取代注膠,因為加工業者發現許多鑑定單位對於翡翠B貨的認定,僅從單一角度注膠來定義,對於改用石蠟材質取代樹脂(膠)的作法,往往還是給予A貨的結論,這樣的鑑定角度與國際鑑定公約LMHC顯然有所出入。
▲本身結構優良的翡翠,石蠟是無法侵入至結構內層·家然也不會被認為經優化處理的翡翠
從光譜分析看注膠與注蠟的差異性
過往鑑定案例中,碰到有些客戶使用簡易型的螢光筆照射測試翡翠的螢光反應,自行去判斷是否經過處理,因而產生出不同的爭議。
我們必須再次重申有關寶石鑑定的縝密性,它並非以單一條件或現象去做出最後結論,而是由專業的人員藉由不同儀器的分析結果,去做成一個科學性的結論。
有關螢光照射的參考性,可能因為所使用的螢光筆波長不同、照射角度與背景差異、螢光強弱的主觀認知、以及翡翠本身特性條件等等,都可能造成曲解或誤判,因此我們從不建議客戶自行用簡單設備來承擔巨大的買賣風險。
專業鑑定中心對於燉蠟、注蠟、或者注膠的分析,所應用與論述均來自於科學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無論從紅外線FTIR或者拉曼光譜Raman之吸收峰所顯示的結果,完全是清楚且透明的依據,當中並不存在個人主觀意識的判定;我們分析每件翡翠是否結構裡殘留過多的石蠟或樹脂,均透過這些精密分析得知,包括它殘留量的多寡與範圍,都可清楚解釋。鑑定的常規檢查過程中,也扮演一定的佐證,因此我們十分衷心地分享國際上對於注蠟的看法,希望翡翠愛好者也能多一份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