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攜帶時間」腕錶設計的發展方向 -避震篇
「腕錶的時代」於1904年後逐漸的開始萌芽,攜帶時間的習慣,漸漸的地從「懷錶」放在口袋的佩戴,進而朝向手腕上發展,其鐘錶的設計發展佩戴形式慢慢地開始轉變,在上一期有談到,由於懷錶的尺寸早已發揮的淋漓盡致,因而在一開始的腕錶設計發展上面,其尺寸上便已經是往小型化發展以低調優雅的方向流行著,而在厚度的演變上,腕錶的設計,便是往薄型化發展(圖一)在當時的流行上,更是顯現出了傳統鐘錶工藝的歷史傳承與鐘錶設計發展上極致的做工表現。不過腕錶的流行是在1930年之後才開始真正的取代懷錶的地位。
▲(圖一)尺寸與厚度的改變便是工藝上考驗
另外在87期文章內有談到,在演變的過程之中,防水性是一大障礙,是需要去克服的一大目標,另外在形式的轉變中,生活的使用上,還有一項勢必要積極去克服的困難是甚麼你知道嗎?那就是機芯「避震」的發明!
▲ 上(圖二)鐘錶的擺輪軸心,比我們頭髮還要細。
▲ 下(圖三)Breguet大師發明了「Parachute」降落傘式的避震器。
在起初腕錶發展的過程中,在實際生活的使用上,除了防水性的問題之外,最容易產生的問題,便是碰撞到很容易故障的問題了!由於早期的「懷錶」是放置於口袋之中,在使用上不易受碰撞,受到外來撞擊和激烈晃動的機會並不大,更何況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懷錶對使用者來說,是一種身分和地位的表徵,是極昂貴的手工藝術品,在使用上必定是小心翼翼備受呵護。
▲ 左(圖四)因加百錄避震器(Incabloc)。
▲ 右(圖五)KIF避震器常可在高級腕錶中看見。
但是若配戴在手腕上,其狀況可便大不相同,我們手腕在平日的生活上,活動量最大,佩戴在手腕上不比放在口袋裡,在平日生活使用上,碰撞的機會可是大非常的多,而且更加倍影響的是因為腕錶小型化和薄型化的關係,其鐘錶擺輪(鐘錶的心臟)的軸心,勢必做得非常的細(圖二),可以說是比我們頭髮還要細,才能降低摩擦力,也才能讓腕錶在微小的動力之下走時精準,也因此在腕錶的佩戴上,光是輕微的碰撞,就有可能會讓擺輪的軸心斷裂因而故障。
而「鐘錶避震器」的出現,其實在懷錶流行的年代裡,大約在1790年的時候,世界知名的製錶師Breguet就已經發明了「Parachute」降落傘式的避震器(圖三)。寶璣大師首先把擺輪軸心的長度改良的比較短,然後增加一片環形的紅寶石,讓擺輪軸心降低磨損,然後再將寶石軸承與擺輪夾板分離,將其固定在具彈性的簧架上,當懷錶受到外力的撞擊時,擺輪的軸心會被具彈性的簧架保護,在撞擊的瞬間,軸心會因彈性的簧架緩衝偏移保護擺輪軸心,而避免在面對碰撞時,因直接的撞擊應力而導致擺輪軸心斷裂。只不過在懷錶的應用上面,除了懷錶在佩戴時掉在地上之外,避震功能的結構,對懷錶的幫助並不是那麼直接,和非要避震功能不可,因而這樣的鐘錶避震結構,因為用不太到而逐漸被淡忘,而直到「腕錶的時代」來臨,避震的功能直接衝擊到腕錶的壽命,影響到腕錶的普及,讓鐘錶防震的功能備受重視,使其成為腕錶必要性的結構,也是讓腕錶普遍的一大功臣。
▲ 上(圖六)馬爾他十字型避震器常古董高級腕錶中看見。
▲ 下(圖七)精工專屬的Diashock避器。
從1904年「腕錶的時代」開始萌芽後,經過數十年的改善進化,一直到約1930年代,因加百錄避震器(Incabloc)的出現(圖四),解決了腕錶避震上的問題,而其原理是利用避震彈片來固定寶石,讓擺輪的軸心在承受外來的衝擊力的影響下,能夠四面八方的緩衝活動,平均承受壓力而達到避震的效果,其簡單的設計,不僅維修組裝簡單方便,同時能確保擺輪軸心,能承受任何方向的撞擊力,在當時稱霸於腕錶市場之中。
另外讓人耳熟能詳的便是KIF避震器了(圖五),其原理大致相同,在腕錶的避震市場當中,瓜分了因加百錄避震器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