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 凝神於針 蘇繡風采-前言
▲ 元繡先春四喜(左) 宋繡倫敘圖(右)
蘇繡的發展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宋代是蘇繡發展的重要時期;明代蘇繡則形成「精細雅潔」的風格;至清代蘇州形成了「繡市」。2006年蘇繡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州刺繡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傳説來源於仲雍的孫女「女紅」首製繡衣。古代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兒子太伯、仲雍來到今江南蘇州一帶建立了吳國,當地人有斷髮文身的習俗。仲雍做了吳國君主,想破除這種陋習,於是和長老們商議。不料他們的議論被正在縫衣的孫女女紅聽見了。她邊縫邊聽,走了神,一不小心,手被針紮了一下,一小滴鮮紅的血頓時浸染到衣料上,漸漸暈開成小花,於是女紅有了靈感:把蛟龍的圖案繡在衣服上以替代紋身。為了紀念刺繡的發明者,民間至今仍將婦女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活動稱為「女紅」。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温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繡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説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繡用於服飾。
另外據《清秘藏》敍述,「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底饞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可見宋代蘇繡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明朝(1368~1644年)時,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況。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它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豔。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蘇繡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繡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繡在繡製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繡」,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繡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蘇繡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1950年後,中國專門設立了蘇州刺繡研究所,並開辦刺繡訓練班。蘇繡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19世紀末,刺繡大師沈壽繼承傳統,吸收西洋畫精髓,創造了「仿真繡」。20世紀30年代,楊守玉突破傳統,發明「亂針繡」。1958年,憑着紮實的素描功底和熟練的亂針繡技巧,任嘒閒又開創了「虛實亂針繡」。任嘒閒第一幅虛實亂針繡作品《列寧胸像》,以繡品面料色彩為基調,運用粗細結合、虛實排列與留空的手法,來表現豐富的畫面,線條輕鬆活潑、接針不露痕跡,色彩簡潔,整體感強,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