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 穿針引線數十載 盧梅紅
刺繡之家
「每天坐在繡架前,拿起針的那一刻,內心就特別平靜,也充滿著幸福感。」盧梅紅稱,自己的頭銜就一個,叫「繡娘」。盧梅紅出生在一個刺繡家庭,母親是蘇繡大師盧菊英,她的作品曾遠銷海外。盧菊英還將蘇州鎮湖刺繡帶向全國,使鎮湖蘇繡聞名全國。今天,在盧梅紅刺繡藝術館的二樓,就有一件盧菊英四十多年前的作品《金陵十二釵》,此作品採用平針,人物色彩豐富、神態各異。
學習工藝技巧
盧梅紅回憶說:「母親對我的學業抓得很牢,直到讀完高中之後才進行刺繡的系統學習。」入了刺繡這一行,盧梅紅感到如魚得水,但在繡制人物肖像時,她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當時連她母親這樣的資深繡娘都很少接觸這類題材。幸運的是,盧梅紅有幸拜師在刺繡大師顧文霞、江蘇工藝美術大師王祖識門下,學到了不同風格的表現方式以及針法的多種運用。
王者牡丹
拜師學藝之後,盧梅紅也陷入了思考,怎樣繡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盧梅紅把心裡的目標投向牡丹題材上。不知從何時起,牡丹,準確來說是「繡牡丹」便成了盧梅紅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眾人皆歎牡丹真國色,往往忽略了其綻於百花之中的那股自信不疑,王者之氣。生長於「刺繡藝術之鄉」鎮湖的盧梅紅何嘗不是如此。與八千繡娘競藝,不畏分毫,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之路,無怪乎她能將牡丹的那絕美的色彩,盛放的姿態,傲人的脾性表現得如此淋漓。這是盧梅紅與牡丹突破形式的一場對話,指尖凝香,驚豔了時光。她繡製的牡丹色調溫暖,色彩搭配和諧,非常具有藝術美感,體現出深厚的美術功底和高超的刺繡技藝,從而在業界贏得了「盧牡丹」的美譽。
百雨金是牡丹的別稱。牡丹是喜歡水的草本植物,在春季萌發的時候,卻是春雨貴如油的時候。蘇繡《百雨金》取景清晨雨後的牡丹園,一派詩情畫意。薄霧氤氳中,牡丹如沐浴後的仙子,似有花香從繡面飄然躍出,盡顯國色天香、富貴祥和。
花好月圓
如今,天南海北的客人走進盧梅紅刺繡藝術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幅直徑1.2米的刺繡牡丹—《花好月圓》。這幅作品雖大,但並不是描繪一枝牡丹的全貌,而是抓住牡丹花瓣、花蕊部分,進行了藝術化的放大處理。「這件作品是我赴洛陽采風時,觀察到大如圓盤的牡丹,腦中便產生一種大膽的想法,用大篇幅來『寫』牡丹之美。」盧梅紅喜歡用藝術和蘇繡結合的方式對牡丹進行多種不同樣式的創作。她創作的《生命系列》共六幅作品,描繪了一朵牡丹由含苞待放到花落葉散的過程。
賦予靈魂
盧梅紅的牡丹,有一種微妙的吸引力,傳統的繡法表達出來的牡丹,已不是她所追求的了。蘇繡中的「劈絲」,是指將一根花線分為若干股,再根據不同的色彩及題材,選擇粗細程度不同的絲線,靈活運針,從而充分表現物體的肌理質感,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學習油畫的盧梅紅,深知立體質感與光影關係對於作品的重要性,她的創作往往是在尊重真實形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的誇張,突破傳統花卉題材的框架,完美地將繪畫與刺繡藝術結合起來;她的牡丹,虛實有致,花、葉、枝、背景之間參差滲透,融為一體。自然的色彩過渡與層層疊壓的針線塑造出牡丹花的立面美,使花瓣末梢的排針略微虛化,表現出輕薄、透明的感覺,朦朦朧朧卻韻味十足,讓絲線變得靈動,令花朵擁有靈魂。
盧梅紅
1970年生,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任蘇州刺繡協會常務理事,獲得「中國刺繡工藝大師」、「蘇州市民間工藝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等稱號。她的代表作《春日裡來百花開》《盛唐貴妃嫵媚圖》《八駿圖》等近30幅刺繡作品多次獲得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作品《看見·戲石屏風》是中國傳統的異色異樣雙面繡,獲國際大賽特等獎,並受邀在北京APEC會議現場展覽。其繡品也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