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 蘇繡一代貓王 余福臻
累積基本功
上世紀50年代,為培養蘇繡接班人,蘇州刺繡研究所開辦了刺繡專修班。17歲的余福臻參加了這個刺繡專修班的招考,當時72人參加招考,最終錄取了16人,余福臻從中脫穎而出,由此踏入了刺繡藝術的道路。學習刺繡的過程是艱辛的。在專修班的四年多的學習中,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很緊。早晚自習、早晨寫字、畫畫、勾線條,晚上學習文化課。從繪畫的基礎、圖案色彩到刺繡的基礎針法。四十幾種針法,一點一點的磨練出來。
打下日後發展的基礎
「當時我的班主任是刺繡藝術前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娥英,李老師對人和作品,要求都特別嚴格,刺繡的時候連廣播不能聽,就是要我們靜下心、安下心來刺繡。在當時,我們年紀小,有點貪玩,還是有點感到不高興的。但當以後真正從事刺繡工作後,才感覺當時李老師嚴格的要求,為我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種嚴格的教育之下,漸漸培養了余福臻嚴謹的刺繡技藝。1961年畢業前一年,李娥英老師因材施教,根據各人的特長和興趣,將學生分進不同的專業。
建立個人特色
蘇州刺繡研究所,金魚和小貓是兩塊招牌。余福臻自己本身喜愛貓,自己家中也養著貓,在生活中,也經常觀察著貓的形態,某種程度上,為她的小貓刺繡提供了較大的藝術靈感源。開始繡小貓後,余福臻大師被分配跟顧文霞老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學習繡貓。「顧老師是我的專業老師,雖然她後來擔任領導,工作很忙,但顧老師一直來關心我,不時拿新題材的稿子讓我用不同的表現方法來試製,一幅幅的實踐,經驗不斷地積累,先從繡國畫貓打基礎,後來又嘗試了攝影稿、油畫稿、水彩畫貓等。」余福臻大師提起顧文霞老師,語氣中總是帶著敬佩和感激。
繁複精巧
在隨後,余福臻在領導和畫家周愛珍大師、朱愛珍老師一起研究了一個新課題:如何表現同色貓背景的藝術性,吸收虛實亂針的表現方法研製了《白底白貓頭》、《黑底黑貓頭》,繡《白底白貓》毛髮用亂針繡,繡眼睛則要用細繡,繡出碧綠的晶體感,其中用一絲或半絲的線達四十多種。邊緣的毛絲不再像傳統細繡那麼整齊,針腳可長可短,毛絲同樣也可以飄得很長,或很短,交叉進行,這樣的亂針技藝,成為了余福臻大師不少作品中的虛實經典手法。而對於最吸引人的貓眼,大師也淺談了一番:「繡眼睛,第一顏色要多,第二就是絲理要做好。當然還要考慮到明暗光線的處理,一隻眼睛要繡差不多十遍,一層層顏色上去,才能讓它出現那種又圓又透徹的感覺。」繡白貓時,貓頭中間的繡線略粗,用一絲或大半絲,邊緣飄逸、柔和的線條,要把絲線劈開,用1/16甚至1/32的絲線來繡,色彩極淡,淡雅中還要透著靈氣,有靈動感。畫面看上去,既是一個貓頭,又好像能想像出整個貓身體隱約在後面。每一幅作品都要反復耐心地用「針」來上色。看似簡單的白貓,卻有著不同顏色的白。
費工耗時
而另一幅《細亂繡黑貓》是余福臻曾經的一次超越。單單一個貓眼需要匹配出四塊色域,上百種絲線,這種絲線雖然已經細到不足十分之一毫米,但余福臻仍然嫌棄它太粗。指尖輕挑,一根線劈成128絲,纖毫之處,隨呼吸上下飄動。亂針繡,講究長短交織,分層加色。明部起針,線條極細,漸至暗部,趨於詳實。線條自由交叉,亂與順之間,勾勒著貓的體態與飄逸,詩性與自然,洋溢在餘福臻指尖。為了創作這幅黑貓,余福臻足足花了一年。黑色的貓兒優雅,白色的貓兒慵懶,卻都擁有著一雙散發著靈氣、令人頓足的眼神,最後余福臻大師繡制成功的作品也獲得了蘇州科技獎。
工藝傳承更為重要
今天,余福臻更加關心蘇繡藝術的傳承。從十七歲到今天,五十餘年的刺繡藝術生涯,使她切身體會到,這門藝術對於耐心與恒心的要求。在當今,時代變換而浮躁的社會環境下,越來越少的人願意坐在繃架前,一針一線地探索藝術人生。多年刺繡傳承過程,余福臻無奈的面臨著學員流失的境況。不少學員,受社會浮躁環境的影響和迫於生活的壓力,無奈放棄學習。刺繡本身是個對抗時間的藝術,需要創作人一絲一線的認真投入,更加需要日積月累的長期堅持。
余福臻
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代表性傳承人。曾任蘇州刺繡研究所藝術總監,中國蘇繡藝術博物館高級藝術顧問。精通細繡,雙面繡,雙面三異繡,尤其擅長雙面繡「貓」,因首創「細、亂針結合繡貓法」,被繡壇譽為「貓王」,代表作有雙面繡《白貓戲螳螂》、《黑底紅葉白貓》和單面繡《白底白貓》、《黑底黑貓》等。其作品被亞特蘭大卡特博物館、臺北鳳甲美術館、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原蘇州刺繡研究所等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