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賴泰安、游宗錚
賴泰安賴泰安石鑑定中心責人、立台北科技大學石定講師
著有《珠寶達人賴泰安談寶石》、光乍現賴泰安談寶石》等書。
游宗錚 泰安石定中心主任。
[第89期]彩鑽 這樣那樣誤解大了!
沙漏般的內含物
長久以來鑽石被視為是一種抗通膨又相對穩定的投資商品之一,這從彩鑽價格在國際拍賣場上屢創新高,可以看出在珠寶投資上,它儼然已成為市場的主流之一。
顏色的稀有性會使得這樣的彩色鑽石成為另類的投資選項,其市場價值可於各大國際拍賣會上略窺一二。選購彩鑽,首要重視其顏色的濃度及分佈狀況,顏色濃郁的程度會影響彩鑽的價值;而相較於鑽石的顏色因素,其淨度等級和切工比例反而是次要的觀察條件。
商業手法混淆案例
舉例GIA證書對於彩鑽顏色會給予分級敘述,其中有一項是「Color Origin(顏色來源)」的描述。所謂的顏色來源指的是顏色是否為天然致色?抑或是經由人工處理所導致?這部分攸關彩鑽的價值。天然彩鑽的顏色變化極大,形成於鑽石晶格排列缺陷;至於人工優化致色的方式主要來自輻射與加熱技術兩種,此外還包括人工塗層處理與座台套色等方式。
GIA證書針對彩鑽顏色來源的鑑定有以下不同的
結果陳述:
1.Natural(天然色)
2.Treated(經處理過)
3.Artificially Irradiated(輻射改色)
4.HPHT processed(高溫高壓處理)
5.Undetermined(無法確定顏色來源)
上述第1~4項的結論很明確,然而GIA特別針對第5項的「Undetermined(無法確定顏色來源)」有小一段敘述備註,若在一知半解的狀況下確實是可能延伸出爭議的狀況,GIA證書對於此顆鑽石的顏色成因是沒有給出明確的結論。(如圖1證書所示)
圖2證書,此顆是天然色彩鑽,在顏色分級上屬於「Fancy Light Brownish Greenish Yellow」,即帶有棕色與綠色副色之淡彩黃鑽。但是在買賣市場中,部分賣方會將鑲嵌套色的金屬襯底,讓此顆鑽石看起來比實際更具顏色吸引力,例如套上綠色墊片的鑲檯讓鑽石呈現明顯綠色而變成肉眼感受上的「綠鑽」(而事實上該鑽石按原證書的結論主色為黃色,且為淡彩Fancy Light之濃度)。倘若銷售時避重就輕來說明該鑽石,對於無法解讀英文證書的消費者而言,確實可能在賣方刻意的引導下,誤以為買的是「濃彩綠鑽」。
▲ 圖2-本照片為圖2證書延伸舉例說明之示意圖,非當事案例。
▲ 圖3-1
再舉另一案例是附上某歐系鑑定中心的彩鑽證書,經詳細了解此份證書所開立的鑽石,為鑲嵌狀態下去進行鑑定與分級,它所描述的所有項目均為「已鑲現狀下」的結論,這當中有許多字眼更是需要仔細斟酌。
例如圖3所示
■ Diamond weight verified by formulaic estimate(鑽石重量為公式估算所得)
■ Tested and graded as mounting permits.(根據鑲嵌狀態下進行檢測和分級)
■ Color of origin was not tested.(顏色成因未檢測)
■ Color of stones shown is generated of special gold micro coating.(寶石呈現出的顏色是由特殊的金色微塗層所產生的)
■ Color enhanced by irradiation(藉由輻射處理提升顏色)
從以上的文字描述可以得知,鑑定單位確實將所有狀況記錄在證書上,但消費者是否可以讀懂?或賣方是否善盡告知之責任?則不得而知。
▲ 圖3-2
鑽石裸石鑑定的重要性&意義
鑽石鑑定假若在特殊狀況下,必須以鑲嵌狀態來鑑定,仍可鑑定它的真假,至於級數部份,只能作為評估與建議,而非正確的級數。為避免買到非天然鑽石或是與國際證書陳述不符的狀況,最佳方式仍是透過專業客觀的鑑定來確認。鑲嵌狀態下的鑽石某些部位會被座台包覆無法觀測,而鑽石因為具有強烈的折光,任何周邊顏色均會影響它本體的顏色,例如常見用來對彩鑽「加分」的座台就是一大學問,利用墊片或金屬本身的顏色來強化折射後的目視效果,往往跟裸鑽的真正顏色差距極大。
藉由本文分享這些案例,也可進一步去了解鑽石之所以裸石狀態去確認整體狀況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