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魏思凱 GIA美國寶石研究院台灣校友會榮譽理事長
[第91期]攸關珠寶的各種相關問題探討 提問108:再談丹泉石熱處理與剛玉家族的處理
壹、丹泉石(TANZANITE)又叫坦桑石,是黝簾石(ZOISITE)家族中的一個成員
黝簾石最早是在1805年於奧地利阿爾卑斯山的克恩頓(Krnten)發現,同為黝簾石家族──除丹泉石之外,還有錳黝簾石(Thulite)及紅寶黝簾石(Anatolia)。
1967年丹泉石在東非坦桑尼亞的吉力馬札羅山(Mt. Kilimanjaro)首次被發現,蘊藏於變質岩與花崗岩的岩脈中;丹泉石的英文名字源自東非坦桑尼亞,礦床位於坦桑尼亞靠近阿魯沙(Arusha)的地方,而後為紐約Tiffany & Co.推展到市面上,並將其命名為丹泉石(Tanzanite)。
丹泉石的硬度在6.5-7,折射率1.691-1.70;丹泉石是具有多色性的寶石,顏色有藍寶石藍、紫羅蘭紫、藍紫、紫藍,甚至也有粉紅色、黃色、褐色、灰色、無色等豐富的色彩。在市場上備受推崇的顏色以深藍色、藍紫色到紫藍色等等。因此,為了讓丹泉石晶體變成濃郁的色彩,大多會將其加熱至攝氏400-500°C高溫熱處理,讓寶石中的釩元素改變,以減少其多色性,混雜在丹泉石中的黃或褐色也會因熱處理而減少或消失,藍色也會因此加深色調。因丹泉石具有多色性,在不同光線與視角下,會出現不同的顏色,所以最好是在自然的陽光下進行觀察更為準確。
市面上的丹泉石大約90%以上的礦都被Tiffany & Co.所掌握,但是還是有少數的商家掌握部分的原石,因此,丹泉石乃是具有稀有性的寶石。
▲左:藍寶石之擴散處理 中:天然綠色剛玉與合成藍寶石夾層 右:天然綠色剛玉與合成紅寶石夾層
貳、剛玉家族之處理
一、熱處理(Heat Treatment)──
90%以上的紅、藍寶石都有經過熱處理。
其過程是將剛玉類的紅藍黃寶,經過人為加熱之過程,使得原本應在大自然中完成的加熱程序,利用人為加熱處理技巧,透過加熱控溫的方法,使得顏色過深的寶石,顏色變淡;反之,也可以透過相同的過程,將顏色較淺的寶石,加強其顏色,或是對於具有星形或貓眼現象的紅藍寶,當其特徵不夠明顯時,使其可以藉由加熱理過程,表現貓眼現象及星彩之展現。另又當星彩及眼線現象難以改變成為更佳之狀況,則也可以透過鍛冶的過程,將星石中的金紅石針狀物,熔解成透明的旦面紅藍寶。
加熱處理的技巧,雖然早期就有各種文物之記載,非常常見,但是將加熱處理技術充分運用在寶石上的,泰國人當為個中翹楚。
加熱處理在很多寶石上,是可接受的,它就像一位粉妝玉琢的美女,只作了外表的修飾,並不會因而影響其成為美女的本質,因而只要處理得當,並不影響寶石本身的安全與美觀性,在議價上也是不會有太大影響的。
二、擴散處理(Diffused Treatment)──
俗稱二度燒,它是從斯里蘭卡所產剛玉的牛奶石(Geuda)或是顏色較淡的藍寶石,加入致色的微量元素──鐵和鈦,經過加溫處理,使得藍寶的外觀顏色分外動人,平常的佩戴並不會褪色,但是若再經過拋光或重切的程序,則將原形畢露。
目前,我們用以分辨是否經由擴散處理的紅藍寶,可藉3.32比重液(俗稱二碘甲烷),更可明確測知。市面上,以藍寶的擴散處理者居多,顏色也極明艷動人,其價格與同等級的天然藍寶石相差異性卻頗大。
三、夾層寶石(Assembled Stones)──
一般多以紅藍寶的夾鑲,最為常見;夾層寶石的目的,不外乎在欺騙消費者、珠寶商,甚至較為迷糊的寶石鑑定師,其使用的材料,例如刻面紅寶,在上冠部多為綠色剛玉(Green Sapphire),而下亭部(Pavilion)則為合成人造紅寶,一般人若不仔細觀察,或保持警覺性,多半偵測不出其真偽,藍色夾層剛玉亦然,上冠部也多採用綠色天然剛玉,而下亭部則為合成人造藍寶,在冠部上所使用綠色天然剛玉在與合成的紅藍寶夾鑲之後,更難以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