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 摺出生命的溫度 賴禎祥
圖.文:賴禎祥、編輯部彙整
「摺」一字拆開叫做用「手」練「習」,賴禎祥用雙手證明了這個定理。高中時期,賴禎祥就展現對書法、水彩繪畫的美術天賦,各類型美術的累積更讓他的摺紙變得不一樣。六十年的摺紙經歷,從基本樣式到高難度的獨特造型,他透過摺紙展現雕塑般的紙藝美學與哲理思維,結合了長年來對書法、水彩、油畫等藝術,以及生命觀察的累積。
摺紙,是口傳的技藝;阿爸從阿公的口中學會了,摺給孩子,孫子就這麼繼承了祖父的童年記憶。民間的技藝有著獨特的生命力,而摺紙的成就與細膩的變化,深深打動了賴禎祥。對賴禎祥而言,摺紙不單屬藝術所學,而是累積的經驗中不停的往前延伸出許多創造。摺紙就是一個宇宙,井然有序又充滿各種可能。多年來,他累積許多的獎牌、肯定與上百場的展覽經驗,從臺灣的地方文化館到日本、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等國家,都有過賴禎祥摺紙的足跡。每次展覽都能看見新的嘗試成果,從紙延展到不銹鋼,開創摺紙藝術的更多可能性。
賴禎祥說,摺紙的困難,在於一張空白的紙無任何記號,必須以經驗捏造成形,像是數學函數、幾何圖形及各種造型的一種遊戲,是√3,1.73205的展現。透過扣、扭、扳、扼、摺、拉、拆、按、挑、插、捲、捺、揑、捶、掰、揉、抽、掐、搓、撐、納、擠、刮、疊、吹、壓、頂、轉、夾、拈、鎖、拼,共32種技巧能夠創作出各類的紙藝形態,而在形體之下真正動人的是,透過生活的觀察賦予作品內在的靈魂。例如賴禎祥以〈牛〉摺出土地情感,那是臺灣人成長記憶中的符號意象。如作品〈官〉,將官人比例特別縮小,以表示對專權政府的憤怒和對於正義之大的反向對比。又如〈佛道〉中,以佛像、道像的臉呈現,並暗示著「儒」的消逝,以隱晦又趣味的手法呈現對教育體制淪喪的感嘆。
賴禎祥跳脫以往摺紙藝術呈現的框架,素色的選紙,加深了作品中明暗、曲直與相仿材質的連結。經驗的累積與不斷的嘗試,讓作品展現出堅持開創的精神與生命經驗的融通。摺紙不再是壓摺出來的手藝,而是創造力的展現、是根植生活的血肉思想,透過雙手化紙為靈魂。他說,摺紙無法隨心所欲,必須透過不斷練習與模擬,根據理性模式摺疊具象;而他沒有說出口的是,摺紙的隨心所欲,來自勇敢開拓想像力。
賴禎祥的摺紙筆記上畫滿神祕的幾何圖案;有的是兩個同心圓包覆兩個大小正方形,他說這是規規矩矩,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比起做藝術家,他更樂於分享和教學。他告訴學生,摺紙的哲理「圓則中規」就是不要做出超越自己能附和的事。幾年來在大學課堂中,賴禎祥總善於運用√3的延伸及數學的原理,一面教摺紙,一面以有趣的摺紙規則套進生活的叮嚀,如爺爺般疼惜著孫子,他帶著老老少少的學生將過去經驗融入未來想像,一同踏上夢幻成真的探索旅程。永遠保持好奇與童心,各種藝術才有可能就此產生。
因為喜歡、因為樂趣,賴禎祥在他的摺紙世界裡總是樂此不疲的,光是紙張的取向縱橫、摺疊時預留的紙張厚度,原以為枝微末節的細節,若是一個疏忽,卻會導致一步錯、步步錯的致命缺陷;創作過程中,賴禎祥不但用自己的指甲、指腹壓熨摺線,其實他還有更多奇奇怪怪的秘密武器,有的可以套在手指指節輔助按壓,有的則是滾捲弧線的工具。「你看!像不像電影裡的剪刀手愛德華。」賴禎祥露出頑童般的笑容,忍不住鉲嚓鉲嚓比劃指套上下剪動的模樣:「世界級的建築大師貝聿銘說:『市面上沒有的工具,你要自己創造!』這句話我印象深刻。」
親自解決問題
既然摺紙並非藝術領域的顯學,也就顯少有功力相當的同好一起切磋研究,因此賴禎祥一旦遇上難題也只能自問自答,但是,或許就是因為歷經深沈的思考與實驗過程,賴禎祥的作品非但充滿原創性,他自己研發的工具更是多不勝數,不論是眼鏡架的框腳、太太要扔了的筷子、或者是朋友家中多餘的金屬板片,都可變身成賴禎祥獨一無二的摺紙工具,在創作的過程之中,賴禎祥不但創造作品,同時也創造工具,這讓他應聘到學校裡任教時,同學們或許對摺紙領域一開始是全然陌生的,但當賴禎祥拿出這些造型超炫的工具時,學生們總是嘖嘖稱奇,進而點燃對摺紙的好奇,開始對摺紙藝術刮目相看。
最難就在捏與拉
賴禎祥說,由於摺紙的每一摺都是直線,若要表現如面部表情般的生動曲線,充滿生命力的動態感,一切就要靠創作者的經驗與功力,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與嘗試,最後才能有突破的表現。在摺紙32種技法之中,他認為最難的技法當屬「捏」,因為每次捏的力道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線條表現,包括了情緒的彰顯,且同一處如果捏兩次以上,即會改變紋路,產生不可逆的結果,壞了就是壞了,前功盡棄,得要再來一次了;此外,「拉」的技巧也要特別留意,有時候花費好幾個鐘頭摺出來的半成品,如果不小心拉壞了也只能重頭來過,作品是否完美,過程之中紙張的厚薄與延展性也大有關聯,太薄、太厚都會影響其美感,因此,摺紙不但能夠訓練耐心、細心、專注力之外,更是一項極富想像力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