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 賴大叔的珠寶543-常見的翡翠優化處理
圖 文:亞瑟鑑定中心 賴俊名
這期賴大叔來跟大家聊一聊除了B貨、C貨、B+C貨外其他常見的翡翠優化處理,B貨、C貨、B+C貨縱橫翡翠市場四十餘年,坑殺了無數人的荷包,立於翡翠優化處理技術不敗的地位,相信業界大家對此技術都不陌生,這些年除了上述的優化處理技術外,還有拋光粉色蠟、局部礦缺補膠、墊色處理問世,上述的優化處理個人認為沒有明確破壞翡翠結構,算是一種微優化,只要商家明確告知,明講明賣基本上就沒有傷害。
拋光粉色蠟
拋光上蠟是翡翠手鐲的其中ㄧ道工序,通常工匠都會用白色透明的蠟粉修飾,這是公認允許的正常程序,有些糯種、豆種翡翠賣相不好的翡翠玉鐲,會使用綠色與紫色拋光粉來加深顏色,色蠟延著翡翠的裂隙與沙孔附著於表面,讓原本淡綠色與淡紫色翡翠顏色看起來更加濃郁。
有人問那這樣還算A貨嗎?其實它還是A貨,只是外表有色蠟修飾,就像化妝的道理一樣,是一種微優化,配戴在身上並不會影響健康,而且佩戴久了色粉會脫落,手鐲顏色稍顯變淡,如此而已,拋光粉微優化大約有10年歷史了,最近賴大叔遇到的,都是號稱滇緬邊界直播台購買來的居多。
局部礦缺補膠
某些翡翠結構比較鬆散,在製作鐲子成形後常常會有沙坑、沙孔剝落,造成鐲子上有小小礦缺,而工人就會用蠟或樹脂膠進行小範圍的修補,增加手鐲的完整性。
其實這樣的礦缺修補只是輕微優化,對翡翠的結構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然而這些年手持紫外燈的普及,幾乎人手一支,常常有事沒事就對著翡翠照來照去,這種礦缺修補的手鐲在紫光燈的照射下會產生相當程度的藍白螢光,不知情的買家與沒說清楚的賣家永遠扯不完,賴大叔常說明講明賣沒有傷害,但有時候賣家自己也不清楚自家手鐲有這樣的微修飾,而鑑定機構每家的判斷標準也有不同,無論證書上是否備註,我覺得還是清楚告知對方比較恰當。
▲墊色與不墊色比對
墊色優化
關於墊色優化,賴大叔在前幾期文章中有提及某些紫羅蘭翡翠旦面,為了增加顏色會在台做底部塗上紫色色膠來增加翡翠顏色,最近發現除了紫色外綠色也有這樣的優化處理,而且總共有三種方式呈現,有直接金屬台做底部塗色膠的、有直接塗抹色膠在翡翠背部的、還有一種是直接剪一片塑膠色片貼在翡翠背後,常見的品項是瓜地馬拉產偏灰的薄片或旦面翡翠,在底部套上綠色色片讓人誤以為是冰種陽綠翡翠,進而增加賣相。
前陣子還有發現銀台上面出現顏色弔詭的淡藍綠色翡翠,經鑑定翡翠背後套了一片蘋果綠色片,賴大叔非常納悶,通常都是陽綠色來增加賣像,怎出現這種奇怪色調,後來才驚覺想起,應該是最近翡翠圈大家喜歡追求什麼天空藍,藍水料,所以商家就推出這樣色調的色片,這樣的墊色處理在鑑定上難度不高,只要從物件側邊就會發現端倪,去除掉顏色後,依然是一塊天然A貨翡翠。
由於現在的消費型態都是手機看圖,手指頭點一點就完成交易,沒有實際看到物件,因此購買紛爭不少,建議找熟識、有信用、找的到人的賣家購買,然後熟記一分錢一分貨是千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