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 鐘錶的發展演繹-「自動盤」的各式變化
圖 文提供:沈子愷 台灣古董鐘錶協會前理事長
上一期有提到「自動上鍊」的發明,是「腕錶」能普遍,能令人方便佩戴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腕錶的世界之中,光是自動上鍊的「自動盤各式的變化」,就已經是賞玩腕錶的一大樂趣了。承上期-從最早1770年瑞士的Abraham-Louis Perrelet 發明了半圓形自動盤自動上鍊懷錶,開啟了鐘錶自動上鍊的起源之後,一直到1923年之時由John Harwood針對自動上鍊的設計,發明撞陀式自動上鍊腕錶(圖一)從左右搖擺的動作來增加發條的動力之後,其中經歷過一些不同的設計;在30年代經由勞力士參考最初最初半圓形自動盤的改良設計,在減輕厚度與重量的考量之下,設計出經久耐用的自動上鍊腕錶(圖二),聞名於全世界。
▲ 左:(圖一)撞陀式自動上鍊 右:(圖二)勞力土半圓形自動盤
一直到60年代,在腕錶的極致進化之下,連同自動盤的厚度尺寸,已經能達到不到0.3公分的尺寸了(圖三)。而在當時的「伯爵錶」更是推出了1/4的微型自動盤超薄的設計(圖四),成為了全球最薄的自動上鍊機芯,稱霸了超薄紀錄達20年之久,並且其機芯採用了24K的黃金自動盤(圖五),把上鍊的效率發揮到極致,爾後幾乎所有的高級品牌,都把K金的自動盤、當成自動上鍊機芯的標準配備。而在60年代後,由於鐘錶工藝的進步、高級腕錶的厚度尺寸明顯的變薄。為了在變薄之下可以增加效能,我們可以看到其厚度和重量都增加在側面(圖六),側邊重量的加強,在運動時更是可以增加地心引力的效能,這便是自動盤的一大進化。
▲ 左:(圖三)薄型自動上鍊 右:(圖四)十四微型自動盤
而在機芯的外觀上,為了強調出機芯的獨特和巧思,小一號的偏心「3/4自動盤」的設計(圖七)就此出爐。為了讓腕錶的機芯薄形化,在齒輪的配置和零件的搭配上,尋找出自動盤設置的空間,因此將自動盤的軸心做偏心式的設計,在不要影響到機械的厚度之下,讓腕錶機芯依然精準耐用。到此我們可以發現到,在這些自動盤尺寸的設計上,在變小的過程中,自動盤往往會遮蓋些鐘錶機芯的原始之美,佔領了些機芯的整體外觀。因此在製錶師的無限創意之下,為了達到完全不遮蓋影響機芯之美的外觀上,「環形自動盤」的設計(圖八)因此而出現,讓自動盤的設計,開創出另一個高峰,十足的展現出自動盤無限的創意。
▲ 上:(圖五)24K金自動盤 中:(圖六)側邊重量的加強 下:(圖七)4分之3自動盤
由現今的品牌在「環形自動盤」的設計之下我們可以看到,錶背可以完全的呈現出機芯的原始風貌。(圖八)環形自動盤是利用外圈的齒輪滑軌和機芯的上鍊系統相連結,利用地心引力的牽動,左右來回順時鐘與逆時鐘的旋轉,來增加旋轉發條的動力。因此依理論上來說,環形自動盤的上鍊效率,是比所有自動盤的上鍊效率,都來得更加優秀。只不過我們可以發現到,為什麼環形自動盤比較少見?其原因是因為在實際的使用上,其力矩的擺動,遠比不上以中心為力矩做支點的擺陀擺動來得好,因此實際效能會比較差。只不過以外觀的角度而言,環形自動盤的設計,更能顯現出機械錶機芯之美,還是令人讚賞。
▲ 左:(圖八)環形自動盤 右:(圖九)腕表的外觀加大
另外,由於近幾年來腕錶的尺寸流行佩戴大尺寸的腕錶,而腕錶原本的機芯,早期都是以腕錶外觀的尺寸來設計,因此尺寸都不大。因而我們可以發現到現今很多大尺寸的腕錶,其內部裝置的很多不是大型機芯(圖九),都是直接把腕錶的外觀做大而已。因此為了在外觀及效能上能一並的提升進化之下,加大自動盤的設計(圖十左)能讓整體的效能更加的卓越,機芯和腕錶外觀尺寸上的搭配,能夠更加的好看,和原來機芯尺寸的自動盤設計相比(圖十右),換上了更大型的自動盤,無論是在外觀與功能上都有更加的提升,這便是賞玩鐘錶的樂趣了!
▲(圖十)相同的基礎機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