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提供:彩色寶石網 樂薇林‧編輯部彙整
[ 第93期 專欄 ] 復古不古,生機勃勃的Retro風格珠寶 彩色寶石網
![[ 第93期 ] 復古不古,生機勃勃的Retro風格珠寶 - 第3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10/93-01.jpg)
▲ 左:卡地亞獵豹胸針,1949 中:《Life》雜誌早期女性攝影師Nina Leen拍攝的時裝照,1950年代(後期上色) 右上:水母胸針,1967 右下:Van Cleef & Arpels《Pastille Bouquet》胸針,1951
![[ 第93期 ] 復古不古,生機勃勃的Retro風格珠寶 - 第4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10/93-02.jpg)
Retro意為「復古」,但對於當時的珠寶市場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復興」。在「美國夢」浪潮和「黃金三十年」的影響下,現代優雅與時尚自信的生活方式成為新潮流,同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在改變,時代審美也發生了變化,於是在1950-60年代的珠寶圈湧現一大批華麗大膽、色彩明亮、風格多樣,甚至帶有「女權色彩」的珠寶創作。
![[ 第93期 ] 復古不古,生機勃勃的Retro風格珠寶 - 第5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10/93-03.jpg)
這一時期完全對稱的幾何設計被棄用,設計師們更傾向於平衡的非對稱、動感流線型,以及外廓立體有起伏的珠寶設計。想要瞭解Retro時代特色,可以欣賞該時期各大珠寶品牌的胸針單品。50-60年代有比較流行兩種主題:一個是典雅的「植物王國」,例如:花卉、樹葉、蕨類等,充滿異域風情的熱帶植物也很受歡迎。另一種是有趣的「動物樂園」,例如寵物類的狗、貓、馬、兔子,自由飛翔的鳥類,充滿野性的野生動物諸如蛇、豹、虎等,另外還有遨遊在海洋裡的各種魚類、海馬、水母、海星、貝殼。這些以大自然為靈感的珠寶造型有具象的寫實風格,也有充滿童趣的擬人形象,無論模仿地球上的哪種生物,都展現出珠寶領域的勃勃生機和自由氣息。
![[ 第93期 ] 復古不古,生機勃勃的Retro風格珠寶 - 第6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10/93-04.jpg)
當戰爭結束之後,女士們重新穿上可以展現女性魅力的「新」造型(NEW LOOK風格)時裝。為了配合這一時期的新風貌,珠寶從設計、材質以及工藝上發生了明顯變化。珠寶首飾的使用率變得極高,即使只是日常生活也會佩戴成套的珠寶。白天與夜晚的著裝配飾還會區分開來:白天職業女性穿著長及小腿的鉛筆半身裙,搭配個性的黃金K金飾品或珍珠裝飾choker,優雅幹練;晚宴時換上A字型剪裁的蜂腰傘裙禮服,搭配鉑金、白金或鈀合金的鑽石珠寶與奢華彩寶套裝,高貴迷人。此刻,Retro風格珠寶的作用已不再只是為了炫耀財富和地位,而是為了更好的突顯女性魅力,服務女性之美。
![[ 第93期 ] 復古不古,生機勃勃的Retro風格珠寶 - 第7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10/93-05.jpg)
▲Van Cleef & Arpels可轉換多用款Zip項鍊,1950s 可轉換多用途款「Zip項鍊」是Van Cleef & Arpels1950年代最為出色的先鋒創作之一,以拉鍊為靈感,Zip項鍊拆除後面一小段,合攏拉鍊後再圈起來對接,就為手鏈佩戴。
工藝精進
雖然戰爭結束,經濟逐漸復蘇,但此時的黃金還是昂貴之物,為了讓有限的黃金打造出更大體積的珠寶,珠寶工藝師們發明了新的金屬加工方法,研發出新的含銅比例較高的有色合金。並且採用蕾絲編織、交錯編辮、纏繞盤卷、雕花鑿刻等新型工藝打造輕盈有張力,且更為立體的造型。金屬表面還施以磨砂、拋光、錘擊等工序來增加肌理效果的表現力,讓首飾變得更有質感。
▲左至右: Buccellati「織紋雕金」工藝雙色鑲鑽手鐲,1965;Van Cleef & Arpels 蕾絲蝴蝶結胸針,1949;Van Cleef & Arpels舞伶胸針,約1940;Van Cleef & Arpels《Tubogas》工藝手鐲;Buccellati 編織手鏈 1950
▲Verdura《獅爪》貝殼藍寶石鑽石胸針,1945
▲Marlene Dietrich佩戴Van Cleef & Arpels《Jarretire》手鐲
以小博大
面對珠寶市場一下子增量的消費需求,大克拉的名貴寶石早已供不應求。為了營造出醒目的「大尺寸」珠寶的視覺效果,鑲嵌工藝也與時俱進,將小克拉的碎鑽、紅寶石、藍寶石等進行大面積密鑲和群鑲。採用明亮式切割的梨形、橄欖形和長方形鑽石彩寶打造層疊效果,營造出豪華的oversize的「大排場」。另外,珠寶設計師們採用高性價比的大克拉的半寶石,例如黃水晶、紫水晶、海藍寶石、托帕石、綠松石、貝殼等,只要顏色鮮豔大膽都會格外受到歡迎。
▲左: Cartier黃水晶鋯石鑽石胸針耳飾套裝,1940 右: Cartier烏木祖母綠鑽石頭像胸針,1950s
百花齊放
二戰後,世界珠寶中心早已不再局限於歐洲,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珠寶消費市場。歐洲珠寶品牌如Cartier、Van Cleef & Arpels、Boucheron、Chaumet、Graff、Bulgari、Mauboussin 等早早地就進駐美國市場打下基礎,美國本土珠寶品牌Tiffany & Co.、Harry Winston等也走國際化路線,大西洋兩岸的珠寶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盛景。經營模式也從傳統世家向時尚經濟發展,繁榮的珠寶市場湧現出許多知名的獨立設計師,如:Jean Schlumberger、Verdura、David Webb、Raymond Yard等。珠寶的製作方式也從小型的純手工作坊向機械化批量製造變革。在擴大規模提高製作效率的同時,珠寶的分野也越發明顯:High Jewelry(高定珠寶)、Fine Jewelry(高級珠寶)與Costume Jewelry(時裝珠寶),方便服務各階層的客戶群體,也讓更多人可以擁有合適自己的珠寶。
▲左: 時裝珠寶品牌Coro、Trifari、Monet的海報,1950s 右: Sterl鸚鵡胸針,約1960
▲左至右: Mauboussin吉普車愛國胸針, Circa 1945; Verdura雙C手鏈,1944; 「百年珠寶世家Van Cleef & Arpels 廣告1958;1961Cartier溫莎公爵夫人的火烈鳥胸針,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