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期] 千錘百鍊 鏨刻時代之美
圖.文:陳志忠、編輯部彙整
![[第93期] 千錘百鍊 鏨刻時代之美 - 第4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07/01-5.jpg)
非遺工藝
第四代傳承人陳志忠,1968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現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一級工藝美術品設計師(高級技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首屆鵬城工匠、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隨著時代的變化,陳志忠並未止步於此,他日夜苦研,將古老的手工技法運用到現代的加工程式中,實現了非遺技藝的活態傳承。在他不懈努力下,該項技藝於2020年列入深圳市龍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目錄。
極致藝術
運用鏨刻工藝打造的精美作品的背後,是一次次繪畫的線條勾勒,是千萬次對胎體的錘擊摟打,是精細到骨子裡的一絲不苟,是鉗工、鍛工、板金、鑄造、焊接等多種技術的代代傳承,更是極致的藝術理想。
▲《蘆舍那佛浮雕》左;《藏傳佛像》右
千餘年歷史
鏨刻,《說文解字》載:「鏨,小鑿也。刻,鏤(雕刻)也」,指先鑿後鏤,延伸為按照擬定圖案,在金屬器具之上使用相應小鑿雕刻。從出土的商周青銅器、金銀器上的一些鏨刻文、鑲嵌和金銀錯等文物標本可知,此項工藝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是利用金、銀、銅等金屬材料的延展性而興起的工藝,按照一定的工藝流程,以特製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屬板上加工出千變萬化的浮雕狀圖案。
![[第93期] 千錘百鍊 鏨刻時代之美 - 第6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07/03-4.jpg)
鏨刻工藝的核心是「鏨活」。操作時使用的主要工具是各式各樣的成套鏨子,這些鏨子都是自製的,是用工具鋼或彈簧鋼打制的,鋼料過火後先錘打成長約10釐米、中間粗兩頭細的棗核形坯子,之後將其前端錘打、錯磨出所需要的形狀,再經焠火處理,並在油石上反復打磨、調試,使之合用。最常用的鏨子,根據鏨頭面積和形狀分為拓鏨、踩鏨、豆粒鏨等十多種。而另一些,則帶有手藝人親手設計刻畫的花紋,有圓形、細紋、半月形等等,五花八門。每一件鏨刻作品的個性,就從這些帶有不同鏨刻師手藝和審美的鏨子中來。
![[第93期] 千錘百鍊 鏨刻時代之美 - 第7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07/04-5.jpg)
![[第93期] 千錘百鍊 鏨刻時代之美 - 第8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07/05-3.jpg)
持續精進
陳志忠從小就喜歡武術和篆刻,動手能力強,極富天賦的他很早就在父親的指導下掌握了手工技藝的基本方法和流程。鏨刻工藝對從藝者要求高,加上當時尚未有相關工藝的系統教材或專著,很少有相關的培訓課程,因此學藝必須找到有技藝的人。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他被選拔到東莞跟隨香港的駱寶璇先生學習了金屬雕刻的全套技藝。駱師傅手把手地教他打泥稿、翻石膏、精細雕刻,陳志忠便愈發被鏨刻工藝吸引。通過不分晝夜地拼命學習、練習,陳志忠的技藝進步非常快。漸漸地,他掌握了複雜的鏨刻刀法,他的加工變得更加層次分明,他的作品,線條更加清晰,紋樣更加精美。
除了學習技藝,駱師傅還對陳志忠提出很多要求。工作臺每天保持整潔,鏨刻工具擺放有序,每一個步驟的開始和完成要守規矩,及時拂拭鏨刻中出現的灰塵,手要及時清洗乾淨,這些嚴格的要求,讓曾經以調皮淘氣出名的陳志忠,慢慢磨煉了心性。
▲《九色路》左;《生平安福》右
![[第93期] 千錘百鍊 鏨刻時代之美 - 第10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07/07-4.jpg)
2020年作品《紅船》被中國木雕博物館收藏。
2019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中國集郵總公司聯合限量出品了由韓美林先生設 計與陳志忠雕刻製作的郵福器系列《生肖一品六面銅印》。
2019年銅雕作品《風調雨順》受邀參加建國七十周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全國巡展,全國僅入選100件。
2018年新華社《收藏投資導刊》給陳志忠頒發了最具收藏價值獎。
![[第93期] 千錘百鍊 鏨刻時代之美 - 第11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4/07/08-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