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揚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第93期] 從工筆細繪到潑墨寫意 同濟大學 林哲揚
《秋語江南》發佈於2014年,獲當年「子岡杯」金獎,現藏於大英博物館。作品材料選擇和田籽玉,規格為9×2×27.2cm,重量為1128g。《速寫江南》發佈於2016年,獲第九屆「子岡杯」金獎,現藏於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其中,《秋語江南》與《速寫江南》系列一題材相近,形制類似,適合進行對比研究。
在雕刻技法上,《秋語江南》融多種技巧為一體。主體部分的鏤雕,既使房屋有了縱深,又使銀杏落葉駐足此刻,層層迭迭、漫天飄落,構成了作品中最抓人眼球的部分。屋簷部分使用圓雕,增強了立體感,與鏤雕的結合使其頗有虛實相生之感,輔以陰線雕刻的雲霧,讓人如入縹緲虛幻之境,極目遠眺,若隱若現。而浮雕的幾片落葉則連接作品上下,既賦予了動態,又壓實作品下部。多種技法與晶瑩剔透的白玉完美結合,造就了這幅似平面似立體的工筆佳作。
▲左: 圖1 速寫江南系列一 右: 圖2 秋語
與之相對,《速寫江南》之系列一則顯得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右側大塊面的留白渲染出江南民宿的剪影,左側好似隨意的線條以鏤雕的形式勾勒出屋簷的輪廓,既體現出大師爐火純青的雕刻技藝,更化平面為立體,彎折的線條又使作品添了幾分古拙的氣息,也照應了題目「速寫」二字。
相應地,在題目上,同是寫江南,《秋語江南》一則點名時節,二則化秋為人,欲語還休。秋之語在何處?自是在作品營造的意境與鑒賞者的想像之中,語有盡而意無窮。不難發現,兩組作品一以詩意入題,一以形態入題,但均逃不開「江南」二字。除了「江南」是作品主題外,更因為江南的元素頻繁出現於中國的詩詞繪畫之中,提起江南,煙雨朦朧、江南水鄉的映射與聯想即油然而生,名稱的選取也為作品的意境打開了另一個維度。
《秋語江南》的作品要素有上方的雲霧與屋簷,飄落的銀杏葉及下方的拱橋與烏篷船。在時間上,銀杏與題目「秋語」相映,銀杏葉落,秋意便濃了。我的高中就在江南,一到秋天,銀杏葉鋪得滿地金黃,連河流都是金色的,旋轉蕩漾著緩緩流逝,踩著銀杏葉用腳摩挲著發出沙沙的聲響……在空間上,飄落的銀杏構築了一個新的位面,也使人想像到銀杏樹的高大。意象的結合還有兩個效果,其一是化虛為實、虛實相生,銀杏葉之實與屋牆之虛相互映襯,增添了立體感,又合了中國傳統園林「借景」之法,產生了景在畫中的效果;其二是化靜為動、以動襯靜,姿態各異、翻飛舞動的葉片使作品一下活了起來,也襯托出江南小鎮的寧靜。於是,時空交錯,虛實相融,動靜變幻,給人無窮的想像,雖然作品上沒有流水,但那烏篷船下方,那透明的玻璃底座蕩起粼粼波光,像不像安靜的流水呢,觀者的思緒,也隨著那流水上的落葉,靜靜飄向遠方。
▲左:圖3 速寫江南 右:圖4 速寫江南系列一手稿
《速寫江南》的作品要素雖少一些,除了以具速寫之意的盤曲線條勾勒出層迭的屋、瓦、窗便是右側的大塊留白,意蘊卻並未因此減少。若說《秋語江南》是一幅工筆劃,那《速寫江南》便是寫意畫,不重形似卻重神似,仿若雨後江南,雲霧升騰,老街、老屋歪歪扭扭,卻錯落有致。在《速寫江南》系列一的手稿上,我們可以發現原本在右下角與《秋語江南》類似的位置也有一座拱橋,但在成品之中卻並未體現。我想這不單是為了節約珍貴的玉材,更是為了留出想像的空間,就如一幅中國畫,也斷不可將畫面的各個角落填滿。這樣一留,狹小的視野頓時開闊了。當然,為了使這幅作品完整,達到之前所說動靜結合的效果,《速寫江南》必須三件玉器同時出現,有如展開一幅水墨長卷,這與《秋語江南》一件一景、情景完備是不同的。
從兩年前的《秋語江南》到兩年後的《速寫江南》,通過二者的異同我們可以比較出楊曦大師在繼承與創新上的一些特點。
一為古今貫通,中西合璧。無論是江南的題材或是其中的元素,無不是從中國的繪畫、詩歌中汲取靈感,但相對于中國傳統雕刻的單一呆板平面化,兩組作品都從立體的角度重構詩意,力圖呈現一幅完整的作品。這與楊曦大師對現代的平面設計理念的應用是分不開的。同樣,楊曦大師在其餘的作品中還借鑒了建築、人體彩繪、裝飾藝術等現代藝術形式,從而使傳統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