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魏思凱 GIA美國寶石研究院台灣校友會榮譽理事長
[ 第93期 ]攸關珠寶的各種相關問題探討 魏思凱 提問110:從戴比爾斯(De Beers)宣布退出實驗室生長鑽石(LGD)
製造與銷售反觀合成珠寶之歷史軌跡(上)
個人從2018年甚至更早,就曾針對實驗室生長鑽石與天然鑽石做了不少次的演講,甚至在前年也寫了一篇長達三萬字以上的論文。在2024年6月4日,戴比爾斯對外宣布將放棄銷售培育鑽石,對我而言,並不驚訝,因為這也是我自始至終的看法。
所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是永恆的道理。在2002年左右,台灣中研院毛河光博士曾經在各大媒體與報章雜誌中,發表了「牛糞變鑽石」的文章,其概念與實驗室鑽石並無二致;個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毛博士在他的文章中敘述,他的發明可以使――「虛榮的女人,不再虛榮」。當時,個人對這句話甚有意見;我們不能抹殺這個研究發明運用在工業用途的實用性,但是,跟女人的虛榮與否倒是不能畫上等號。
實驗室生長鑽石對於人類的確是劃時代的創舉,它的價格也可讓一些總念想一生最少必須擁有一顆鑽石的女性帶來未曾夢想過的福音;但是――「大自然中生產與在實驗室生產的」,這兩者即使它們的化學元素、物理現象、光學原理等完全相同,但是,前者必須耗時幾億到幾十億年才能夠形成,後者則可從幾個月到兩週就可得到!即使推廣實驗室生長鑽石的世界知名公司,都有很響亮且正當的理由,不過這也是今日筆者想提出來與大家一同探討的緣故。
實驗室生長鑽石主打的賣點:
1.價格――之前製造的速度與時間耗時較長,目前已經可以達到兩個星期即可完成,在人為製造上,品質可以控制,因為不斷地複製生產,價格自然越來越便宜了。
2.環保――透過機器開採挖掘地表,採擷鑽石的過程,會嚴重的造成空氣汙染和破壞地表,而實驗室生長鑽石則比較環保。
若以標普全球旗下獨立調研公司Trucost報告指出,每生產1克拉實驗室生長鑽石,鑽石的拋光會排出511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天然鑽石的排量為160公斤。也就是說――實驗室生長鑽石產出的溫室氣體,是傳統鑽石開採的3倍多。戴比爾斯旗下的實驗室生長鑽石品牌Lightbox的首席行銷長Sally Morrison也表示:雖然我們不在地下挖洞,但是消耗的的能源其實也不小,還不能說這是一種環保產品。
3.道德――2006年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血鑽石》――講述鑽石背後的血腥利益供應鏈,在非洲一些國家,為了爭奪鑽石礦掀起內戰,並奴役當地人民開採鑽石,再將銷售所得購買軍火,繼續投入戰爭。這種鑽石稱為「血鑽石(Blood diamond)」或「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因而產收了血腥殺戮,以及童工僱用等重大道德瑕疵的問題。
實際上,只要跟政治與金錢扯上關係的,基於人性的貪婪;從以往的歷史,都可見證為金錢而出賣人格的故事,比比皆是。
其實,要開採任何寶石礦的地區,相對的也會因為需要為勞工及其家人建造許多周邊的產業,例如醫院、學校、超級市場、電影院、運動休閒設施等等,而產生的生長鏈,這也可視為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