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樂薇林
圖.文提供:樂薇林‧編輯部彙整
接續94期…
盧西安·法裡茲(Lucien Falize,1838-1897)
能夠稱得上新藝術運動時期珠寶大師的,幾乎都在巴黎世博會上拿過獎,盧西安·法裡茲也不例外,他設計的珠寶作品就曾在1878年的巴黎世博會上贏得大獎,還獲得了榮譽勳章。盧西安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文藝復興與日式藝術風格,色彩鮮明在新藝術運動時期自成一派。他師從父親亞力克西斯·法裡茲(Alexis Falize,1811-1898),練就非凡的琺瑯金工技藝。「虎父無犬子」說的是盧西安,也是盧西安的兒子們。在盧西安去世後,他的三個兒子安德魯(Andr)、讓(Jean)和皮埃爾(Pierre)也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上獲得新藝術風格珠寶藝術品的兩項大獎。
![[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 第4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擷取1-5.jpg)
▲ 左:哥特風格金質手鍊,by Lucien Falize,1880年 中:蝴蝶仙女頸飾琺瑯彩,1900年 右 :Lucien Falize 1885
![[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 第5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擷取3-8.jpg)
▲Bangle Bracelet, Lucien Falize
路易士·康福特·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1848-1933)
也並不是所有的珠寶商兒子都會跟著老父親一起將自家珠寶做大做強。一開始,路易士·康福特·蒂芙尼作為美國珠寶品牌蒂芙尼(Tiffany & Co.)創始人查理斯.路易斯·蒂芙尼(Charles Lewis Tiffany,1812-1902)之子,在公司內開創新藝術風格珠寶和裝飾藝術品的設計製作。然而路易士·蒂芙尼志不在此,他對新藝術運動的傑出貢獻是一種名為「法芙賴爾(Favrile)」的彩色玻璃。這種表面具有唯美暈色、會在不同光線下流光溢彩的玻璃器皿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上獲得金獎,製作成的精美檯燈、藝術屏風、玻璃花窗等被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
![[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 第6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擷取4-8.jpg)
▲ 左:Louis Comfort Tiffany, 歐泊翠榴石《美杜莎》項鍊,1904
▲右:綠松石、琺瑯和黃金項鍊,Tiffany & Co.,1910
![[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 第7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擷取5-7.jpg)
▲左:勞雷爾頓莊園的《法芙賴爾》花瓶,約1895-1896年
▲左2:橄欖石和琺瑯胸針,Tiffany & Co.,1910
▲左3: Louis Comfort Tiffany設計的石榴石、珍珠和琺瑯胸針,約1905
▲左4:Tiffany Studios Eighteen-Light Lily Table Lamp 1910
馬庫斯家族(Marcus)
同為美國新藝術珠寶商、又同是父子檔的馬庫斯家族,父親赫曼·馬庫斯(Herman Marcus 1829-1899)曾在蒂芙尼的鑽石部門工作過一段時間,並且還是Tiffany品牌史上重要的珠寶設計師之一。也多虧了他的兩個上進的兒子威廉·馬庫斯(William Marcus)負責運營與喬治·馬庫斯(George Marcus)負責珠寶設計,一起有了自家公司Marcus & Co.,並且成為在當時與Tiffany不相上下的美國珠寶品牌。馬庫斯的審美喜好綠色K金琺瑯、銀制珠寶和不對稱設計,精緻巧妙且有特色,而且運用各種色彩繽紛的彩色寶石作為主石,例如藍寶石、尖晶石、鋯石、金綠寶石、碧璽、貓眼石、石榴石、綠柱石、橄欖石,以及有機寶石等,這與當時的大部分珠寶商不同。馬庫斯還曾著書《被忽略的寶石》,認為當時的珠寶行業忽略了彩色寶石的價值。
![[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 第8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擷取6-6.jpg)
▲中:莫臥兒風格橄欖石鑽石戒指,約1905年
▲右:黃金鑲蛋白石及琺瑯彩長項鏈, Marcus & Co.1900
![[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 第9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擷取7-5.jpg)
▲左:綠松石橄欖石琺瑯吊墜胸針,約1900年
▲中:藍寶石鑽石戒指,MARCUS & CO.
▲右:18K黃金鑲珍珠及剛玉配鑽石及鏤花琺瑯別針, Marcus & Co.1897
▲中:藍寶石鑽石戒指,MARCUS & CO.
▲右:18K黃金鑲珍珠及剛玉配鑽石及鏤花琺瑯別針, Marcus & Co.1897
菲力浦•沃爾弗斯(Philippe Wolfers,1858-1929)
「新藝術(L’ Art Nouveau)」一詞來自薩莫爾·齊格弗裡德·賓(Samuel Siegfried Bing,1838-1905)1895年在法國創立的藝術畫廊的名稱。但其實新藝術運動真正的發源地在法國的鄰國比利時。著名歐洲珠寶世家比利時的沃爾弗斯家族(可追溯到16世紀中葉),在這一時期裡迎來了一位傑出的珠寶藝術大師菲力浦·沃爾弗斯。儘管家族一直經營著傳統珠寶,但菲力浦還是開啟了新藝術珠寶的創作。因為有著家學淵源,所以他的新藝術珠寶作品更有古典底蘊。菲力浦比較偏愛神秘的異國風情的圖案,例如蘭花、蜻蜓、孔雀等。
![[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 第10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擷取8-4.jpg)
▲左:透明鏤空琺瑯蘭花髮飾,1905-1907年
▲Philippe Wolfers,紫藤花項鍊,1900年
▲右:紅寶石、鑽石與琺瑯胸針,Philippe Wolfers,約1900年
▲Philippe Wolfers,紫藤花項鍊,1900年
▲右:紅寶石、鑽石與琺瑯胸針,Philippe Wolfers,約1900年
希歐多爾•法爾納 (Theodore Fahrner 1859-1919)
在德國,新藝術風格又被稱為「Jugendstil(德語意為Youth Style)」,因而與同時期的歐洲其他國家的新藝術風格珠寶相較有著德意志獨特的氣質。同樣的自然主義、同樣的花朵枝蔓,德國製造的新藝術風格珠寶擁有一股鐵漢柔情的浪漫:既藝術又實惠。來自德國普福爾茨海姆的珠寶藝術家希歐多爾•法爾納(Theodore Fahrner),他是一名珠寶設計師也是金屬雕刻師,擅長運用銀和低K金的貴金屬材料鑲嵌珠寶。希歐多爾對設計有著商人般的敏銳眼光,與許多自由設計師合作,例如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他與藝術家Max J Gradl合作創作的展品獲得了當年的銀牌。希歐多爾抽象形式的新藝術風格特點,極具幾何樣式的象徵符號,逐漸形成早期的裝飾藝術風格,頗受市場歡迎。可惜的是,二戰時期納粹銷毀了很大一部分新藝術時期的珠寶,認為它們太優雅「太法國化」。
![[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 第11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擷取9-3.jpg)
▲左:Theodor Fahrner 紫水晶琺瑯胸針
▲右:Erich Kleinhempel為希歐多爾設計的紫水晶珍珠琺瑯銀質吊墜項鍊
![[第95期] 那些點亮新藝術珠寶的大師(下) - 第12張圖](https://jewelryinfo1999.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擷取10-1.jpg)
▲左:Theodor Fahrner,珍珠琺瑯銀質胸針
▲中:花朵銀質胸針
▲右:Theodore 金銀絲手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