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期] 錯金與玉雕的傳世再現 馬洪偉
圖.文:馬洪偉、編輯部彙整
馬洪偉,蘇州人,是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亦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及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從事玉雕領域三十餘年,他以傳承青銅器文化並結合玉文化的再創新為特色,將古韻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通過汲取古人的藝術思想與工藝技法,他推陳出新,開創了獨具個性的發展之路,並樹立了青銅器系列雕刻藝術的典範。
▲ 左:《提鏈壺 》 右:《雙羊尊 》
美學與文化的結合
馬洪偉的仿古青銅器玉雕作品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藝術精髓,展現出獨特的美學價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他的創作不僅紋飾細膩新穎,結構複雜,造型靈動,形神兼備,更將青銅器的厚重質感巧妙轉化為輕盈靈巧的風格,使威嚴的形態變得更加精巧生動。藝術手法從神秘走向寫實,紋飾簡化得易於理解並貼近生活,實現了清新活潑與凝重端莊的完美結合。
他的作品涵蓋各類器物,如酒器、食器、水器等大件器皿,比例優美,紋飾疏密有致。同時,他在小件物品的雕刻中也精益求精,例如燈、爐、熏爐、杖首、梳子及線盒等,無一不精美絕倫。此外,他的創作題材延伸至青銅兵器與樂器,包括刀、劍、戈、矛、弩機、甲冑,以及鈴、鐃、釧、鼓等,經過他的巧思與精工,作品既保留了歷史韻味,又煥發出令人愛不釋手的當代美感。他的創作不僅是一種技藝的體現,更是一場文化對話。
▲《頌壺 》
借鏡歷史創作當代器物
馬洪偉之所以能創作出卓越的玉雕青銅器作品,源於他對中國春秋時期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認為,春秋時期是思想百花齊放、文化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思想與工藝精益求精,為中華文明奠定了基礎。在這一時期,青銅器達到藝術巔峰,成為中國歷史文明的重要象徵。馬洪偉將玉作為再現青銅文化的載體,用現代技術突破傳統,將青銅器的莊重與藝術美感融合到玉雕創作中。
青玉是馬洪偉創作主要材料,因其色澤與青銅器主色調相符,能生動表現出青銅器的厚重與滄桑。青玉的內斂與微透特性,使其既展現出歷史感,又富於現代時尚氣息。在創作中,他靈活運用了圓雕、透雕、淺浮雕與鏤空雕等多種技法,並在比例設計上嚴謹準確,不僅保留了青銅器的文化元素,還融入了富有時代感的創新構思。這些作品巧妙結合古樸之美與現代藝術,既清新活潑又生機盎然,體現了當代玉雕藝術的審美趨勢。
鎏金銅羽人
東漢中晚期文物,1987年在河南洛陽機車工廠C5M346出土,現藏於洛陽博物館。羽人面目奇特,大耳出頂,肩後翹起雙翅,呈跽坐狀,腿部亦雕刻成羽翅造型,通體繪有雲紋,雙手合抱一前方後圓筒形器。
▲ 左:《西周柵方鼎 》 右:《 鼎 》
漢代,人們把羽人也稱為仙人或真人,是棲息於山上並能飛升的一種神人,故而其形象詭秘。漢代羽人形象的出現與道教關係密切,當時也將道士稱為羽士。鎏金銅羽人的出現與漢代封建統治階級所幻想的「羽化升仙」的宗教思想有關,他們通過製作羽人形象器物展現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幻想世界,表現出漢人非凡的想像力。
文物不僅僅是古代工藝品,還是一個載體,記錄了當時社會的信仰、審美情趣和對來生的渴望。這種歷史的深入剖析使文章更具價值,因為它不僅僅是對文物本身的描述,還揭示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文化風貌。
延年益壽,乃至得道成仙,對追求長生不老的古人來說,是一種本源的渴望。而輾轉於人間與仙界的羽人,自然承載起了羽化而登仙的長生幻夢。這座鎏金銅羽人,或許就是墓主人用以接引靈魂、抵達仙界的使者。它肩後的羽翼與密佈於身的雲紋,充斥著騰空翱翔、羽化飛仙的動感,也讓觀者對那個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產生了無限遐想。
錯金銀犧尊獸
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以牛羊等動物製作的尊為犧尊。這件青玉錯金銀犧尊的原型是收藏在河北臨淄的齊文化博物館的「戰國錯金銀鑲嵌銅犧尊」。犧尊也被稱作「犧樽」、「犧罇」、「犧鐏」,是一種動物造型的盛酒器,多見於春秋戰國和商周時期。《說文解字》中記載:「犧,宗廟之牲也」,「牲,牛完全。」也就是說,完整的牛稱為「牲」,用做宗廟祭祀的完整的牛,被稱為「犧」。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所以犧尊就是「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
這件作品為青玉質。傳承戰國時期的金銀錯鑲嵌銅犧尊,青玉不但和青銅器主色調吻合,可以很好把青銅器的歷史厚重感表現出來,同時還把原器的金銀錯工藝也表現了出來,讓我們看到當時燦爛輝煌的齊國文化。作為當代玉雕藝術家,應該以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把歷史文明用新的載體和形式傳承下去。
仿牛形,昂首豎耳,偶蹄,體型健碩,犧尊的口為流,背上有一活蓋,為浮游天鵝形,鵝頸反折,嘴緊貼背上,自然地形成一個半環形蓋鈕,器身通飾以粗細相間的金、銀絲、片鑲錯幾何雲紋,顯得極其精美華麗。作品採用了圓雕、透雕、淺浮雕想結合的雕刻手法製作而成。同時使用了古法錯金銀的工藝,以去繁留簡的設計理念,用金絲銀片鑲嵌犧尊身上的紋飾。即尊重了原器物的文化元素,又合理進行了新的構思和創作。
錯金銀雲紋犀尊
犀牛和古老的中華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古代起犀牛便被認為是靈獸,可治水患,所以在中國的許多地方不但有「石犀鎮水」的習俗,而且犀牛的形象還被刻畫在各種圖騰上,比如,生活在今天貴州/湖南/廣西等地的苗族就有崇拜犀牛的習俗,以求驅邪避災、迎福納祥,所以才有銅犀尊這樣的青銅國寶流傳後世。
這件作品的原型是西漢時期的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如今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它是一件盛酒器,腹部為中空,背部有一馬鞍形活蓋,嘴的一側有流,可以倒酒。身體的各部分都具有強烈的質感,顴骨和肘部突起,仿佛可以透過皮膚感受到骨骼的形狀和起伏。傳承西漢時期的錯金銀雲紋犧尊,這件作品於2021年榮獲蘇州子岡杯金獎。由馬洪偉的徒弟王晨陽在器物的表面開凹槽,用錘子將金銀絲、片敲打,嵌入在玉石內,然後錯平磨光。嵌入了的金銀絲與玉石的青色交相輝映,使之更加傳神生動。
犀尊上的錯金銀雲紋選擇了去繁從簡的工藝手法進行製作,體現了現在人們的審美觀念,金銀兩色與青玉交相輝映,更展現出了這件青玉錯金銀犀尊的厚重感和歷史的陳舊感。馬洪偉一直用玉雕傳承青銅器文化的作品。這件犀尊的製作改變了以往的工藝手法,融入了現代美學和錯金銀工藝,使這件作品在保留有傳統工藝的同時,以一種創新、華麗的姿態呈現出來。這些元素的加入,不止是對傳統技藝的提升,其賦予的文化內涵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