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期] 陳景林的天然染傳奇
圖.文:陳景林、編輯部彙整
▲《 濁水流長 》棉布、藍染、紮染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蘊藏著千年歷史中的一抹濃厚色彩—藍靛。這種古老的天然染料,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於染布工藝,發展至今被稱為「藍染」。藍染不僅是一種染色技藝,更是一種文化象徵,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天然染領域深耕三十餘年的陳景林,是這一古老技藝的復原者與創新者。他的努力不僅讓天然染煥發新生,還吸引了無數年輕的設計師和匠人加入,將天然染藝術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 槿綻》蠶絲、天然染、漸層染、素染
源於自然,歸於自然
出生於1956年的陳景林,童年時光大多在臺灣的山間林中度過。四季如春的氣候與多樣的自然環境,為他的藝術之路奠定了深厚基礎。臺灣這片土地上蘊藏著數百種可以用來染色的植物:路邊搖曳的野草、鬱鬱蔥蔥的樹木、路樹修剪丟棄的枝葉,甚至是農業廢棄物,所有這些在陳景林眼中都是大自然的饋贈。
大學時期,陳景林在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攻繪畫,對色彩的敏感度日益增強。畢業後,他在復興美工學校任教時期研究染織工藝,逐漸被其魅力所吸引。從最初的實驗到深入學習,陳景林不斷探索天然染的可能性。他認為,每一種顏色都來自自然,每一塊染布都承載著自然的故事。
▲上 :《 國在山河破 》棉布、藍染、蠟染 下 :《 乾涸 》棉布、藍染、蠟染
為夢想紮根:南投染布歲月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天然染,陳景林與妻子馬毓秀及兒子從臺北搬到南投。這一決定不僅讓他們遠離城市喧囂,還能充分利用南投豐富的自然資源。寬敞的庭院成了他們的實驗場所,陽光下,一鍋鍋染料熬煮出自然色彩。同好與學生也深受他們的熱情感染,將各地收集的材料贈與他們,用作染布實驗材料。
這種以自然為核心的創作方式,體現了陳景林對自然的尊重與熱愛。他曾說:「等待一棵樹生根、開花、結果,在修剪時將多餘的枝葉熬煮成染料,讓植物的原色留在布匹上,是一種讓人感動的美好。」
▲《 活水 》蠶絲、天然染、紮染
十年追尋:從故鄉到邊疆
1989年,陳景林與馬毓秀決定走出臺灣,深入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研究原生態的天然染技藝。這段歷時十年的旅程,涵蓋了雲南、貴州、兩廣、川湘、海南等地。他們深入苗寨、傣鄉,記錄當地居民使用植物染的每一個細節。這些傳統工藝充滿智慧,既源於古老傳承,又融入了當地獨特的文化背景。
十年的田野調查不僅讓陳景林夫妻積累了豐富的天然染織知識,還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保護和傳承這些技藝的重要性。他們將這些文化瑰寶帶回臺灣,融入現代設計中,為更多人展示天然染織之美。
▲左 :《 西南山水 》蠶絲、羊毛、牛皮編織 右 :《 攀援 》瓊麻、生絲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