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賴泰安、游宗錚
賴泰安賴泰安石鑑定中心責人、立台北科技大學石定講師
著有《珠寶達人賴泰安談寶石》、光乍現賴泰安談寶石》等書。
游宗錚 泰安石定中心主任。
蘇紀石的淨度優化處理
蘇紀石(或稱為舒俱來石)的外觀特色十分強烈,最典型常見的顏色就是參雜著紋路且深淺不一的紫色,「紫色」與蘇紀石幾乎可以說是劃上等號。常見蘇紀石的紫色變化性很大,漂亮的甚至呈現出豔紫色,有些色淺或帶黑,而有些會帶有次色,形成紅紫色、藍紫色、或是接近粉紅色的樣貌,一般而言,蘇紀石的顏色為非均質分佈,少數呈現出均勻紫色者價值會凌駕於其它外觀形態之上。實際上蘇紀石這個名稱只算是蘇紀石與其它共生礦物結合的統稱,其化學組成成份複雜,常含有針鈉鈣石、霓石、石英等雜質礦物。
蘇紀石的結構解理紋多,肉眼可見明顯的紋理,尤其是部份的蘇紀石礦體大,解理紋也會越明顯。若透過放大觀察其內部結構,部份會出現纖維狀的放射狀結構,這是蘇紀石很典型的結構之一,有時候這些結構性的紋路會伴隨著蘇紀石本身的紫色,特別是深淺不一的紫色,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是染色所致。
染色處理是蘇紀石鑑定上很重要的一環,因為顏色表現是影響蘇紀石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飽和度與分佈狀況再搭配上質地,也是決定它最後價值的重要關鍵。另一點需要考量進去的是它顏色的穩定度與多孔性有關,寶石上的小孔隙越多不但堅固性較差,也可能吸入破壞顏色的異物,為了穩定這個特質往往又會在注膠過程中添加染劑以加強色調,也因此辨識蘇紀石是否為天然色或染色,也是鑑定時的重點之一。本文所關注的重點,是許多人較易忽略的結構優化處理,包括填補與注膠問題等等。
「淨度提升處理」應用在許多寶石上,雖有不同程度的作法,但最終目的都是要增加寶石外觀的可看性與強化結構。以蘇紀石來說,其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淨度提升處理,就如同大多數的土耳其石均受過「安定化處理(stablilized)」的過程一樣,這個處理程序是必然且為業界所接受的(但不同程度的淨度提升處理,亦代表不同的市場價值,在程度上必須予以劃分),例如利用人工樹脂做為蘇紀石的結構填補或安定優化處理,即是代表。
不同的人工樹脂原料包括了有色和無色的樹脂填補,其主要目的就在於修補結構缺陷(洞口或裂隙)、並同時改善其顏色及透度。這個作法也同時應用在其他聚合物型態組成的礦物(例如:珊瑚、土耳其石、查羅石、青金石,以及本文案例蘇紀石);注膠處理的物件在密度上相較天然的正常值低,若注入的孔隙小則不易區隔其比重差異;有部分注膠或填膠處理做工較為粗糙的寶石,可能從它的結構中可以被發現,若為極細部位的孔隙填補則難以常規方式來觀察與判定。
寶石的填補技術(Cavity Filled)存在已久,最原始的作法即是將外表的缺陷處,用適當的外來物予以填補掩飾,這個技術隨著時代進步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是提升至更加貼近於原始物件材質的人工外來物,讓整體的完整性更加一致、且不易被察覺。蘇紀石天生的多縫細結構,讓填補技術變成擴大的淨度提升處理,因為範圍變得更大且深入寶石結構裡層,這種淨度提升的可偵測性(或可觀察性)與該蘇紀石本身的結構質地有關,有些在顯微鏡下已經可以被觀察發現,有些則細微到必須透過光譜分析才能偵測到;如同土耳其石的安定化處理,大多數都是需要透過光譜來偵測確認。
常用在作為這類聚合物礦物之淨度提升的材料,以環氧樹脂(Epoxy Resin)、丙烯酸聚合物(acrylic polymer)、矽利康(Silicon)為主,單獨或混合使用均有可能;當這些填充物被注入蘇紀石結構內時,透過光學儀器可做出有效的判別,例如FTIR(紅外線)或Raman(拉曼光譜)。我們在區隔蘇紀石的淨度優化處理,是依據它所注入結構範圍與嚴重程度來區分,從極微量(very minor)至中度(moderate),有些嚴重者(significant)已大面積被注入這些填充物來提升其整體結構穩定性,而它所相對反映出的問題,即是該蘇紀石本身的結構瑕疵較大,針對具備這種結構的蘇紀石,是有告知的必要,因為業界所認定的「必然處理」,其中優劣程度相差甚大,不應以一致性的標準去看待。
寶石的填充技術一直在改變,包含不同材質的混合物等,站在寶石鑑定的角度來看,它的侵入量不宜過多,過多的殘留量會有不同鑑定上的定義。再以土耳其石為例,許多商用級土耳其石都有經過一種稱為「安定化(stablilized)」的處理過程,其用意在於穩定它的結構與顏色表現,這些被視為常見的安定化處理通常發生在肉眼不易察覺的小細縫上,即便是傳統的常規鑑定亦不易從顯微放大觀察到,但對於這樣程度的安定化處理是被市場所接受的。不過有些先天性結構很差的寶石,它所用來強化上述條件的處理已非微小的安定化處理,而是使用包括大面積填補或注膠的淨度提升處理,才能提高其成品率及市場賣相,若屬於這種嚴重程度處理,就應該予以區隔,其最後的市場價值自然也會受影響。